連我們愛吃的洋芋片的塑膠包裝袋,為了要避光和防潮,都會跟一層鋁箔貼合在一起,造成無法純化製成再生塑膠,也不能回收......
在網路資訊發達的社會,人們不離身的智慧型手機、工作必備的筆記型電腦等,每三到五年就必須淘汰一次,而這些大量被丟棄的「電子垃圾」,可能成為各國下一個頭大的環保災難。
這是一場「風雲錄」,風雲錄中,台灣最大的海運業者,耗費千日,只為更新廢船政策;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首度在股東會暢談「永續治理」;國內金融業的永續模範生,為回應大股東的一紙提問,而緊急「跨部門動員」;國內知名紡織大廠,每個月固定要做的一件事,是與「跨國NGO」開會;全球最大半導體封測廠,為了遵守法令,連「客戶的客戶」也要關心,他們那麼拚命,都只為了一件事,這件事,叫做ESG……
這一兩年綠學院有許多文章帶起了國內的循環經濟風潮,這裡面主要討論塑膠回收及電子廢棄物的循環經濟。不只綠學院,許多單位舉辦研討會、國際論壇、參訪、工作坊,共同把循環經濟捧上天,一時間循環經濟成為熱搜關鍵字,什麼產業只要加上循環經濟,就彷彿成了產業火車頭。
老牌電子代工大廠金寶,因為一樁總經理下台案,再度引發接班話題。 只不過,這個老字號若要重新尋回自己的一片天,恐得先正視集團內部的危機與挑戰。
越來越多公司努力投入企業社會責任(CSR),不少企業著重於環境永續的層面,希望能夠節約資源。
全球最大電子代工製造商鴻海(2317)與國內汽車業龍頭裕隆(2201),今(16)日正式宣布共同進軍電動車市場,創下國內科技大廠全面跨足電動車領域的首例。 鴻海在今天舉行的首次「鴻海科技日」中,發表名為MIH的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台,平台上的所有規格、參數及軟體等開發成果將開放給合作夥伴運用,讓各家車廠在MIH的基礎上,以最低代價及最短時間,開發出需要的車型,帶動台灣進軍電動車產業。
台灣製造業者的排碳量占去全國一半,其中化工業、鋼鐵業與電子業又為大宗。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檢視全台15大排碳企業的綠電使用狀況,發現「台灣前15大排碳大戶中,真的積極使用綠能的寥寥無幾。」理事長高茹萍說。
連續十二年列入道瓊永續性指數「世界指數」成分股,聯華電子追求「資源利用極大化、環境衝擊極小化」的永續經營作為,國際評比機構都給予高度肯定,但聯電對此從未自滿,近年來仍然陸續提出「減碳三三三」、「三六九+能資源生產力提升」、「Green二〇二〇」等能資源減量計畫,願意肩負更多社會責任,兼顧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引發了華爾街新的一波對中國概念股的不信任;德國電子支付巨頭Wirecard 因為財務造假申請破產,成了孫正義投資神話12個月內第三家倒下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