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能源選擇不僅左右國內產業轉型步調,也攸關全球科技巨頭邁向淨零的速度。繼 RE100 掀起企業再生能源浪潮後,國際正加速推動更進一步的「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行動,確保用電當下皆是使用無碳電力。 根據英國氣候分析非營利組織 TransitionZero 最新研究,若台灣能讓工商業用戶達成 80% 全時無碳電力(CFE80),每年可節省約 255 億元電力成本,並減少 500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NextEra Energy(NEE-US)在最新投資人會議上強調,美國能源市場正迎來「黃金時代」,未來十年將由電池儲能、超大型資料中心、小型核能模組(SMR)以及人工智慧四大力量推動。
經濟部9月26日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出未來10年(2025年~2034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在考量AI科技發展、半導體產業擴廠、美國對等關稅實施及深度節能推動等影響下,預估未來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為1.7%。
今週刊編按:紐約氣候週 9 月 28 日落幕,與同在紐約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總統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直言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引起全場譁然,隨後美國能源部更宣布取消原規劃用於風能、太陽能、電池與電動車補貼的 130 億美元綠色基金。 與此同時,紐約氣候週場內外依然高呼加速能源轉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高峰會上強調,歐洲面對能源危機的方式是加速轉型、加倍投資再生能源,如今歐洲將近一半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都成長迅速。
今年夏天,台灣社會圍繞能源政策展開多次討論,從7月颱風損壞光電場、8月核三廠重啟公投,9月高雄興達發電廠火災引發供電焦慮,甚至衍生能源區域正義議題。這些都凸顯出台灣區域電網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為了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促進公眾參與電力規劃討論,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及研究團隊於19日發布《台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簡稱「全資源IRP」),盼為台灣能源治理開啟新篇章。
科技巨頭瘋狂競逐的 AI 賽道,如今燒出意想不到的錢坑「電力」,甲骨文(Oracle)最新財報揭露,為滿足 AI 運算需求,單季資本支出竟飆到 85 億美元(約台幣 2,700 億元),執行長更直言「電力是最大挑戰之一」,這股驚人的用電焦慮,意外點燃潔淨能源的投資商機,帶動相關 ETF 飆漲。
今周刊編按:法國規模最大的核能發電設施「格拉沃利納核電廠(Gravelines)」,11日因大量水母群湧入冷卻水系統,導致四座反應爐全部停擺。。法國電力集團(EDF)表示,此次水母入侵「大規模且無法預測」,但未對設施、員工或環境安全造成影響。 核電廠高度依賴冷卻系統維持反應爐穩定,然而核電廠附近海域近年因海水暖化導致水母數量增加,當水母大量湧入時,可能堵塞冷卻系統過濾器,切斷關鍵水源,對運作造成威脅。這起事件也顯示,近年來,熱浪與極端高溫對核電廠運作的衝擊也愈加頻繁。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11日舉行第三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為「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反方代表、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則指,從核三廠今年5月停機除役至今,全台電力備轉容量率都在法定的6%以上,「沒有因為核電歸零而缺電」,且光靠節電就能省下一座核三廠的電量。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8月1日發布「2025台灣電力使用與能源轉型民意調查」。調查顯示,國人對能源結構的認知普遍不足,僅有不到一成受訪者正確認知台灣能源進口依賴超過95%,,對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及主要發電燃料多數答錯或不清楚;能源轉型信心不足,過半民眾不看好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標,並對天然氣供應穩定性表達擔憂;核能支持度則顯著提升,已超過六成受訪者贊同發展核能。
安葆從黑暗中接手電力主導權,靠柴油發電穩住半導體命脈,如今更搶進綠能賽道,要在供電轉型中再搶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