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藍碳」被視為自然碳匯的重要來源,海委會與農業部聯名提出「海草復育」及「紅樹林植林」2項藍碳方法學,7月24日獲環境部審議通過。海委會表示,這兩項方法學將將成為國內具備科學基礎與實務可行性的藍碳操作指引,亦為推動海洋藍碳制度化、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制度里程碑。
環境部近日審核通過台積電提出的自願減量專案,及日月光提出的低蓄積林減碳方法學。環境部官員指出,近年來台灣各行業推動營運過程減碳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果,如今紛紛開始轉向自然碳匯領域,這將為碳匯技術的發展帶來正面效益。
提升自然碳匯是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策略。台灣大哥大5日宣布啟動「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明年起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並打造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這項為期3年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實驗預計每公頃每年可吸收77公噸二氧化碳。
《自然》期刊近期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發達國家正利用森林和海洋等自然碳匯,製造出達成淨零排放的「假象」。研究作者呼籲,各國應該停止將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納入淨零目標計畫,專注於實質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才是應對氣候變遷的正確方向。
從全球資源循環到低碳能源開發,永豐餘投資控股以醣代塑,帶領台灣走向智慧能源、自然碳匯為本的淨零解方,建構5大永續生活系統,從理念到實踐,兌現以醣經濟為核心,立基循環經濟基礎,朝向低碳能源、智慧生產與淨零轉型目標邁進,見證百年永豐餘的永續生活綠色行動。
面對全球暖化危機,企業減碳壓力大,過去,企業減碳多半聚焦於節能、使用綠電等方式,如今最夯的減碳解方竟藏身在台灣原住民部落。集保結算所於今 (11/25)日宣布與原鄉總會簽署合作意向書,成為全國首家與原民部落攜手合作的企業,開創自然碳匯新商機,也為企業達成 ESG目標注入新動能。
今周刊編按:環境部於10月底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企業可透過改善森林、竹林經營模式申請碳權。 為加速自然碳匯發展,農業部已向環境部提交5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審議,包括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海草復育及紅樹林復育等。農業碳權可望發展成為新商機,但如何將土壤碳匯轉為有價的碳權呢?本文分5步驟帶你一次看懂。
今周刊編按:台灣擁有近220萬公頃森林,環境部10月28日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本土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使不少企業對投資森林碳匯興趣大增。 明年碳費即將開徵、全體上市櫃公司均須編製永續報告書,此刻各產業都在積極備戰 ESG,你跟上了嗎?近幾年企業紛紛著手進行植樹日、認養森林等計畫,然而,僅靠單次綠化行動,可能較難取得顯著的碳匯成果,或符合嚴格的國際標準。
國內溫室氣體減量143項方法學僅「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屬於自然碳匯範疇。為加速自然碳匯成效,環境部於日前審議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代表企業未來將可透過改善既有森林、竹林經營模式,申請取得碳權。
國家公園碳匯、碳盤查結果出爐!《ESG永續台灣》率先取得最新數據,顯示在9大國家公園中,玉山國家公園的碳匯量最多,年移除量約為8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內政部將於明(15)日舉辦「113年國家公園淨零轉型論壇」,將探討自然碳匯守護、企業合作契機及增匯行動等主題,並涵蓋海洋碳匯研究、遊客碳足跡管理、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及企業社會責任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