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銀行聯盟」宣布停止運作!這個原本致力於推動金融業脫碳、引領全球氣候融資的國際聯盟,在政治與市場壓力下屢遭重挫。隨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反ESG聲音高漲,摩根大通、高盛等主要銀行相繼退出,最終在10月3日成員投票決定解散。雖然氣候目標指導方針仍將保留,但不再附帶任何監督與審查機制。
海運業碳排量約占全球碳排量3%,運量卻佔了全球貿易量近九成。航運脫碳轉型除了要配備跟得上替代燃料需求的硬體設備,具備安全操作能力的船員也不可少。如何幫助全球船員都能銜接產業轉型、保障職場安全,成為綠色航運時代備受討論的公正轉型議題。
聯合國旗下國際海事組織(IMO)11日通過全球首項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預計2027年生效,未來船舶碳排若超出配額,將需支付每噸最高380美元(約新台幣1萬2,160元)的溫室氣體排放費。 但部分成員國認為,這項決議對航運業脫碳的推動力道仍不及課徵碳稅來得強。《RECCESSARY》碳市場分析師胡湘渝則表示,全球碳定價已是當前發展趨勢,建議企業可從2大方向積極因應。
碳捕捉與封存(CCS)是難減排產業脫碳的關鍵技術,也是台灣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之一,但國內外對CCS的認知有限,成為產業推動的一大挑戰。學者專家近日出席淨零城市展論壇,建議可透過教育及小規模試點提升大眾理解,同時促進公私部門合作分散成本,並強調若政策得宜,CCS不僅不會阻礙再生能源,還能相輔相成。 (上圖為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院長許樹坤分享如何透過展覽等方式向一般大眾說明碳捕捉與封存的重要性。)
交通運輸脫碳帶動生質燃料需求大增,新加坡生技新創Chitose Bio Evolution看準這股趨勢,開發出微藻培養技術,提供更永續的生質燃料替代方案,吸引多家日本大型企業投資,近日更宣布獲得約4,9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13億元)資金,將用於擴展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微藻生質燃料生產基地,並加強技術研發,推動從研發走向量產。
受全球地緣政治變遷的影響,東南亞正迅速崛起成為製造業重鎮,帶動經濟成長加速,也讓再生能源發展變得更加關鍵。印尼、泰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協6國站在這場轉型的最前線,努力在經濟擴張與能源脫碳的迫切需求之間尋求平衡。 《RECCESSARY》即將推出東南亞綠電市場趨勢年度報告,將聚焦討論2025年東南亞綠電市場的關鍵動向,並回顧過去一年的政策進展,以供企業與投資人掌握最新市場趨勢。
隨著歐盟新的執委會上任,在上一屆執委會政策綱領「歐洲綠色政綱」的基礎上,歐盟仍聚焦於淨零排放及氣候中和的氣候行動目標,特別是強調清潔的產業和脫碳技術。為落實「歐洲綠色政綱」的目標,歐盟公布了一系列包羅萬象的法規,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環境法規最重要的規定如下:
台灣的再生能源市場正處於關鍵的轉折點。儘管擁有遠大的脫碳和能源轉型目標,台灣在推動電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再生能源產能以及建立更有效率的綠電市場方面,雖有進展但仍面臨不少挑戰。 隨著台灣持續推進發展,深入了解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躉購費率(FIT)制度的影響,對於企業、投資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至關重要。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指出,企業的永續關注議題隨著時間演進不斷變化,管理階層必須持續辨識永續風險與機會,並及時調整企業的永續策略。資誠於昨(20)日在2024第七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舉辦專場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聚焦企業ESG三大主題,剖析企業因應氣候變遷、人權議題需採取的具體作為。
全球航運業的「脫碳大戰」再度迎來重要里程碑!日本三井海運(Mitsui O.S.K Lines)、挪威氮肥公司(Yara),以及新加坡全球海事脫碳中心(Global Centre for Maritime Decarbonisation)攜手完成了一次劃時代的氨氣轉運測試。 這項技術突破不僅證明了氨氣燃料在航運業中的可行性,更為亞太地區氨氣加注基礎設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