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一早9點鐘,桃園中壢工業區東元電機工廠內已經人聲鼎沸,這一天,東元電機在此舉辦股東會,今年股東會其實並沒有3年一次的董監改選,但現場擠爆的人潮,恐怕要勝過今年有改選行情的所有公司。
東元電機的股東會今(11)日在東元中壢廠舉辦,大股東寶佳集團提出的現金減資10%一案,如外界預期沒有通過。
有65%的執行長將「共享式成長(inclusive growth)」視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關注之一,更甚於傳統的「股東價值(shareholdervalue)」。
「面對後疫情時代,企業經營決策更重視風險應變力,投資人也更加重視企業的永續責任,作為「ESG倡議始祖」的聯合國,日前發布一份股東會行動指南,為投資人指引方向。
說到影響台灣股市漲跌最重要的一群人,相信許多投資人會認定是外資,而在台股投資比重約佔4成的他們,除了在股市有影響力,隨著全球ESG(環境、社會、治理)浪潮抬頭,更可能進一步影響公司營運。其中,根據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的統計,外資認為最具爭議的股東會議案為「非獨立董事」。
三家金控股東會,一個共同的規章修訂,反映今年以來台灣證交所對ESG規範的法令「大升級」;也預示了台灣業者在面對這波全球「疫後ESG投資狂潮」,已做足萬全準備。
二月二十六日的蘋果股東會,一項股東議案的表決結果,有如「小蝦米大戰鯨魚」的劇情,也暗示近年興起的綠色投資浪潮,已悄然來到全球企業巨擘的「家門口」。
這是一場「風雲錄」,風雲錄中,台灣最大的海運業者,耗費千日,只為更新廢船政策;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首度在股東會暢談「永續治理」;國內金融業的永續模範生,為回應大股東的一紙提問,而緊急「跨部門動員」;國內知名紡織大廠,每個月固定要做的一件事,是與「跨國NGO」開會;全球最大半導體封測廠,為了遵守法令,連「客戶的客戶」也要關心,他們那麼拚命,都只為了一件事,這件事,叫做ESG……
企業存在意義的重新詮釋,打破了過去數十年「股東利益至上」的信仰, 我們也許可以更期待,未來企業在這個世界所扮演的角色。
茂迪第二季每股虧三.八五元,董事長張秉衡於日前請辭,兩大股東也認賠。 昔日的「太陽能資優生」能否殺出紅海? 將牽動台灣太陽能產業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