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狩獵議題近來備受關注。包含布農族獵人王光祿在內等相關案件,為台灣司法史上第一次由最高法院主動向大法官聲請釋憲。釋憲結果還沒公佈,兩週後國民黨籍原住民立委孔文吉提案修訂《野生動物保育法》,增訂允許「非營利自用」的狩獵行為,並在第19條禁用獵具條文增列排除條款,開放「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
當市場趨勢告訴你,消費者不該採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如果你是新創公司,你會開始投入生產普世都認同的紙吸管,還是該深入思考並找到從對生態永續角度,會比紙吸管更好,但是沒有人做過的事,在此放手一搏呢?
從南歐熱浪、夏威夷野火肆虐,到臺灣南部連日豪雨成災、鄰近的香港遭世紀暴雨淹沒街道,全球皆陷入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類迫切需要採取行動,加速能源轉型,因應氣候危機。
在「【職人登場31】孫烜駿談SDG15 陸域生命:監測,是生態保育與棲地維護的第一步!」中,熟悉昆蟲的孫烜駿老師,藉由埋葬蟲和我們分析生態中的不同生物的角色如何影響生態系的穩定、森林溫度,以及保育環節最重要的「監測」是如何影響政策。 這一次孫老師將帶我們從棲地的角度來看看關於臺灣的原生棲地破壞,棲地維護的方法與現況。
「要認識一條道路,親自走一趟比所有的猜想和描述都強得多。」這樣的道理同樣體現在生態永續的道路上,當維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全世界的共同使命,比起教科書上的叮囑,人們更需要的是起身而行。於是,一場場以生態永續為名的旅程,便在永豐銀行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