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與台灣雖然農業環境天差地遠,但隨著人口增加,未來面臨的糧食危機卻是全球性的;在資源愈來愈稀缺的前提下,循環農業必是將來顯學。加拿大的兩大亮點,是台灣能學的一堂課。
「氣候緊急狀況」(Climate Emergency),當選英國《牛津詞典》2019年度的代表字。面對氣候失控,全球逾500家B型企業承諾實踐淨零碳排放外,也要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代表字。
「午餐要吃什麼」,堪稱是我辦公室助理們票選最難決定的問題之一。在數位時代以前,我們受限距離,選項其實就是工作地週邊的餐廳而已,總是在巷口的牛肉麵還是水餃之間打轉,現在還只要打開app,外送服務,各種美食應有盡有。
今年6月,在牛仔布製造大廠年興紡織的股東會上,一張罕見的「反對票」,間接反映了近年在全球引爆的一場投資革命。至於這場革命發展的高峰,來自去年十一月初於美國舊金山發布、被華爾街投資大咖一致盛讚的一套「會計準則」。 這份準則有何特殊之處?面對這場全球投資圈的「典範轉型」,台灣企業又該如何因應?
在機構法人支持下,永續投資成為評估企業的一大指標。而在未來一年,各家機構認為,華爾街避險基金的加入,以及市場對E(環境)、S(社會)的更重視,將讓這股投資浪潮的氣勢更猛。
在所有被丟棄的衣物中,只有 1% 被回收,其他則被送進掩埋場。好消息是,一些舊衣物做成的新服飾即將在大型零售店裡販賣了!
丹寧品牌LEVI'S本季推出「Wellthread 極致環境友善系列」,採用55%寒麻纖維混紡科技,號稱是該品牌創立百年以來,對環境最友善的系列服飾。
2020年適逢臺北市設市一百年,前一年英國《牛津詞典》公布「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為年度代表字,邁向下一個百年,臺北市不僅將氣候緊急狀態納入首都建設的防災思維,也將落實聯合國 SDGs 2030 永續發展目標,積極發展低碳策略,深化城市樂活理念,漂亮翻轉成為永續、安全、綠色、宜居的城市。
工業革命後,企業開始一昧追求高度經濟成長的價值為目標,但這樣以追求利益的經營模式將逐漸變成成為過去式,現今把SDGs融合後,才是現代嶄新的溝通的經營方式。
國內電線電纜市場已趨飽和,老牌線纜廠大亞集團轉型布局綠能,今年還收購大同子公司志光能源,要造全台最大漁電共生電廠,靠著水牛精神一步步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