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一場颱風,將光電推上輿論浪尖:綠電能成為災時關鍵「行動電源」嗎?

一場颱風,將光電推上輿論浪尖:綠電能成為災時關鍵「行動電源」嗎?
撰文: 陳嘉怡     分類:E永續環境 日期:2025-07-11

颱風丹娜絲是今年第一個登陸的颱風,挾帶強勁風雨重創嘉南平原,強風造成電線桿倒斷、屋頂遭吹掀,全台一度超過80萬戶停電。風災也導致海上太陽光電試驗計畫的浮台,與多處光電設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進而引發社會對太陽光電的高度關注。

或許,這正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檢視太陽光電的發展機制,思考如何讓複合型太陽光電的發展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真正發揮分散式電力的優勢,進一步提升我們面對天災時的氣候韌性。

光電板耐得住颱風嗎?一場風災掀起再生能源的正反討論

 

颱風丹娜絲不僅造成全台農損超過20億元,中南部多處太陽光電案場也遭到強風破壞,其中又以嘉義新塭滯洪池的水面型光電板案場受損,與屏東縣佳冬鄉外海的海上太陽能試驗案場的浮台被沖上岸,最受矚目,掀起許多對於太陽光電的正反討論。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高如萍認為,颱風侵襲造成文旦落果、多處電線桿倒塌,我們會心疼、視之為災害帶來的損失,並思考事後如何補救。

 

同樣地,太陽光電作為基礎建設的一部分,若在風災中受損,也應從設計與管理面進行檢討與強化,而不是冷嘲熱諷,甚至因噎廢食主張不該發展再生能源。她強調:「我們不會因為天災樹倒砸到人,就主張不該種樹,那為什麼面對再生能源時,標準卻變了?」

 

高如萍表示,就像台灣歷經921大地震後,開始檢討提升建築物的耐震度,此次颱風瞬間風力一度達到17級以上,許多早期設置的光電案場可能耐風強度不足。隨著氣候環境條件愈來愈嚴苛,光電新建案場也必須強化防颱、防震等防災設計。

 

她指出,事實上,許多光電新建案場在此次颱風中維持完整、持續穩定發電。不應以過去個案否定整體發展。

 

浮式太陽光電浮台、浮台腳踏板與太陽光電模組示意圖。 圖片來源:經濟部

 

受損的光電板會污染環境嗎?如何回收處理?

 

許多人擔心太陽能板若因天災出現破損,是否會有粉液等有毒液體釋出?根據MyGoPen,前弘光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段柔勇表示,光電板基本上是固體,內部沒有液體,不可能因天災損壞就溶出有毒液體;除非長期浸泡,才會有微量的銅等金屬離子釋放,但釋放量也非常低。

 

至於廢棄太陽能板的回收處理機制,環境部表示,太陽能板出廠時,都必須將模組序號、廠牌、型號、瓦數等資訊清楚標示在外觀,以利颱風、地震等天災時針對災損案場進行追蹤列管。

 

此外,能源署也會向光電設置者收取kW(瓩)1000元「回收費」,提供環境部用於後續廢太陽能板的回收清除及妥善處理。

 

颱風釀停電,能靠光電「減災」嗎?

 

此次颱風導致全台一度超過80萬戶停電, 甚至嘉義及台南部分地區停電數日。太陽光電發揮了「彈性救災」的能力,像是台南鹽水區就透過移動式太陽光儲設備,支援災後供電,讓停電地區的居民能夠緊急充電。

 

高如萍則提及,魚蝦對水質變化極為敏感,短時間的強降雨會迅速改變鹽度與水質,即使魚塭未溢堤,也可能導致大規模死亡,損失難以估計。此次風災期間,許多漁電共生案場因有溫室保護與遮蔽設施,有效阻擋海水倒灌,降低魚群流失風險,保住漁民的心血。

 

此外,農電共生案場因太陽能棚架結構,有效減少農作物損害;部分老舊畜舍與廠房則因設置光電設備時同步翻修屋頂,也顯著降低此次受災程度。

 

高如萍認為,這些案例顯示,太陽光電設施太陽光電設施實際上也是災防系統的一部分,提供農漁業更高的韌性與保險機制。

 

台南市鹽水區公所獲民間廠商支援移動式太陽光儲設備,提供民眾緊急充電使用。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

 

尋找氣候韌性解方,綠電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光電加上微電網系統,應能在災時緊急時刻充當『行動電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表示,日本千葉縣匝瑳市為鼓勵復耕開始推動「營農光電」,曾有颱風造成當地停電逾一週,但居民憑藉公民電廠提供約150人緊急供電,避免與外界斷訊。

 

台灣過去也有透過光電及儲能等防災型微電網,讓部落度過風災的案例。但目前,許多光電系統採用併網躉購模式,發電後直接併入台電電網,災害發生時若電網中斷,光電發電反而無法直接使用。

 

吳心萍認為,隨著許多校舍屋頂裝設太陽光電,可以思考如何在災防期間,將平日的躉購模式,迅速切換並優先供應校舍作為通訊及防災用途,讓學校發揮社區災時臨時避難所功能。

 

而具備離網運轉功能的光電儲能系統,除了需要技術面支援外,也必須配合有法規和制度配套,例如明訂災時的能源切換調度,提升地方的整體氣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