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家紙業公司紛紛發新聞稿說他們在哪裡大規模造林、取得碳權,形成碳中和產業鏈,媒體聞風而至,發明出股市新名詞「碳中和概念股」,同一時間大陸也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取得碳權竟比綠電憑證還熱門!
近幾年各國在製程減碳、發展綠電方面大肆佈局,而除了這些減碳方法之外,取得森林碳權其實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不僅能連結企業社會責任與 ESG 倡議,也能同時兼顧生態多樣性。 來自德國的「Pina Earth」就是一間致力於為植樹換碳權,打造可持續性之交易與管理平台的科技新創,他們相信 「若能以永續性方法經營林業,就能提高每一片森林的固碳(碳儲存)能力」,而要達成此目標,就必須刻意選擇種植對水和高溫更具適應彈性的樹種,並且持續投資造林與維護。
近年森林碳匯議題受到矚目,在國發會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中,各種方式仍難以削減的碳排,將由碳匯達成碳中和,「森林碳匯」就是選項之一。碳匯的重要性,也讓人們看見森林的保育機會。但碳匯究竟是什麼?地球公民基金會上月底舉辦「種樹造林,可以為台灣增加多少森林碳匯?」講座,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世杰以家庭收支比喻:「碳匯就是家庭一年可以淨賺多少錢。」 森林碳匯能永久不變嗎?碳匯如何化為碳權在抵換市場中運作,又如何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的問題,面對我國森林碳權的未來發展,學者齊聚說分明。
高雄市政府與國家發展委員會攜手合作,11/10舉辦「高雄市淨零公正轉型論壇」,碳交所特別媒合碳權專案進行碳權購買、碳中和註銷,成為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的第一場碳中和服務案。
近年企業面臨政府政策與供應鏈碳中和目標的雙重壓力,透過購買綠電、碳權等方法以達成減排目標。根據CDP的調查,大多數企業使用碳權達到自願性減排,但碳市場的快速擴張帶來了缺乏統一標準和品質不一的問題,引發「漂綠」隱憂。 此外,對於高品質碳權的需求日增,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提出的十大核心碳原則(CCP)旨在確保碳權專案的外加性、永久性和可查證性,以及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貢獻。 讀者將可從此文了解企業如何選擇高品質碳權和參與減碳專案的開發,以加深對碳市場的理解,確保投資與永續發展目標一致,從而提高對全球氣候目標的貢獻。
今年起台灣開始徵收碳費,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企業減碳,除了購買國際碳權外,本土碳權的開發勢在必行,台大與中興大學都展開自然碳匯的研究。
今年六月,台灣碳交所推出了首批由國際認證機構Verra認證的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這是屬於碳移除類型的計畫。 未來,碳交所計劃逐步推出更多「以自然為本」的高品質碳權,包含蘋果、微軟等國際企業皆青睞這類型的碳權。目前市場上的碳權種類繁多,價格範圍也相當廣泛,而且國際品牌偏好的碳權項目各有不同。企業如何清楚評估這些碳權的效益與風險?
Google、Microsoft和Meta近期紛紛加大對巴西林業碳權項目的投資。Google首度購買5萬單位森林碳權,而Meta則斥資超過5億元買入390萬單位。這些科技巨頭還在今年5月聯手組建「共生聯盟」(Symbiosis Coalition),承諾2030年前買入2,000萬單位自然基礎碳權。 然而,Google的碳權單價可能高達1,600元,遠超本月平均價格135元,究竟是買貴了還是其物有所值呢?
今周刊編按:環境部於10月底通過「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及「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兩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企業可透過改善森林、竹林經營模式申請碳權。 為加速自然碳匯發展,農業部已向環境部提交5項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審議,包括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海草復育及紅樹林復育等。農業碳權可望發展成為新商機,但如何將土壤碳匯轉為有價的碳權呢?本文分5步驟帶你一次看懂。
綠色鋼鐵需求爆發!不只氫能,揭密鋼鐵行業未來8大商機...這國已提前搶佔商機
消費者洞察》過半台灣人重視品牌環境友善!想抓住消費者的心,先搞懂「永續、健康」
父親曾靠花季每天賺10萬、變每月賺10萬... 她返鄉推永續小旅行,帶遊客重新認識陽明山
上市櫃永續聲量》台積電、統一超、中華電、全家憑什麼上榜?
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 南山人壽再度前進世界氣候峰會 擔任永續健康領航者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3.其他條件:晨星永續投資評等(Morningstar Sustainability Rating),是針對該基金過去12個月以來的表現決定。
4.50強排名每周會以周績效高低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