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泰車在2006年就引進豐田的油電動力車,力拚減碳,更喊出在2025年,新能源車的銷售佔比要達4成的目標!
新創電動車廠Rivian(RIVN.US)、Sono Motors(SEV-US)陸續掛牌引發電動車熱潮,而特斯拉(TSLA.US)德州與柏林新廠雖尚未傳出投產訊息,市場則看好,特斯拉新廠開出後,可望為Model Y再添柴火,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先前在財報會議上曾表示,2022年Model Y可能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電動車。台廠為特斯拉長期合作夥伴,更是特斯拉拓展全球市場的重要推手,隨著電動車或新能源車市場逐步放大,和大(1536)、智伸科(4551)、乙盛-KY(5243)、聯嘉(6288)都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根據《財訊》報導,中國最大空調企業格力電器,近年股價不斷走低;11月再因產品瑕疵被美國政府重罰9100萬美元。被譽為中國「營銷女王」的董明珠,將如何因應這場白色家電的變局?
機殼產業經歷去年鎧勝-KY下市、可成(2474)處份泰州廠,以及紅色供應鏈夾擊,今年在遠距需求撐腰、疫情影響漸緩,獲利結構大多較去年改善,鴻準(2354)為iPhone主要機殼供應商,也是唯一台灣供應商,近年持續遭受紅色供應鏈壓力,不過據了解,由於新加入陸廠良率不如預期,鴻準今年滲透率反而提升,華孚(6235)則在車用與3C都成長帶動下,今年前3季已轉虧為盈,可成未來3~5年內將非IT比重(含車用、5G、醫療)提升至雙位數。本文將說明廠商競爭優勢,以及未來營運機會。
全球各國政府加速推動電動車、新能源車發展,也推升軟板用量,台軟板產業鏈包括 PI(聚醯亞胺)、FCCL(軟性銅箔)、保護膜需求可望大幅成長,除軟板廠外,上游達邁 (3645-TW)、台虹 (8039-TW)、亞電 (4939-TW) 等廠,都將受惠此趨勢。
電動車車市成長態勢明確,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估增117%來到685萬輛,長線至2030年將成長至4,900萬輛,由於新能源車未來仍會以動力電池電動車為主,法人亦持續看好電動車電池材料供應商前景,預期三元電池材料廠商康普(4739)、美琪瑪(4721)與磷酸鋰鐵材料商立凱-KY(5227)後市需求續好,未來將依據其材料特性,各自在高續航乘用車以及商用車與中低續航乘用車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即便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車用晶片短缺的衝擊持續蔓延,中國依舊蟬聯 2021 年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寶座。去年中國車市最大的亮點,是電動車需求的快速成長。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CPCA)的資料顯示,2021 年中國新能源車型的年度銷售成長高達 169%,創下將近 300 萬輛的歷史規模,遙遙領先其他市場。
全球颳起一陣綠能旋風,無論是消費性電子、新能源車、電動車,抑或是大型儲能設備等,皆高度仰賴電池需求,其應用也與日俱增,帶動電池材料、電池芯、電池模組與儲能等商機爆發。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BNEF)報告,2030年全球燃油車的銷售將低於 50%,至 2040 年更將降至 20% 以下。隨著新能源車款的快速增加,車用電池的需求也預計在 2030 年成長 10 倍,因此生產車用電池的鋰礦變得炙手可熱。
根據調研機構的報導,在銷量衰退的車市當中,電動車銷量仍可以逆勢成長8成,未來長線還有續漲的機會嗎?哪些電動車供應鏈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