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近期接連因勞工人權問題遭到國際點名,從美國海關暫扣產品到歐洲客戶要求巨額補償,顯示勞工人權已成跨境經營的市場門檻。隨著歐盟 CSDDD 即將上路,台灣若不正視法制落差與產業痛點,恐將面臨斷鏈與失單風險。
你可能會想看:
CSDDD懶人包/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未落實可罰全球營業額5%!何時開始,台企需要遵守嗎?
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桂竹安提出「五大行動」迎戰國際規範,並呼籲政府加速修法與推動對話,以攜手強化台灣供應鏈的韌性與競爭力。
近期台灣接連爆發勞工人權爭議。巨大公司因涉及強迫勞動疑慮而遭美國海關暫扣產品,監察院3日更發布聲明,指出此案已衝擊我國製造業聲譽與國際形象,並決定申請自動調查。
另一起案例中,有企業在客戶稽核時被發現向移工收取服務費,因而遭要求補償現職及部分離職人員的相關費用。這些事件凸顯,勞工人權已不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議題,而是攸關市場准入、訂單取得與品牌聲譽的核心門檻。
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桂竹安指出,當前國際供應鏈對人權治理的要求正加速升溫,若企業未能及早盤點並改善,恐將面臨斷鏈、失單甚至投資撤離的風險。他強調,勞工人權已成為企業跨境經營的實質門檻與合規底線。
歐盟 CSDDD 上路 台灣體制仍有落差
2024 年 4 月,歐盟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SDDD),將自 2027 年起分階段實施,要求大型企業針對整體價值鏈進行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違反規範的企業可能面臨行政處罰、民事責任甚至市場排除。這項新制將直接影響台灣供應鏈能否持續取得歐洲及國際訂單。
然而,台灣現行法制尚未全面接軌。例如《就業服務法》仍允許特定情況下向求職者收取登記費、介紹費或服務費。此制度在國際實務上卻被視為導致「抵債勞務」的高風險來源,與國際間推動的 「用人單位支付原則」(Employer Pays Principle) 明顯落差。
五大行動助攻,企業迎戰國際勞工人權規範
桂竹安建議,企業應立即展開勞工人權風險盤點,並啟動以下五大行動:
1. 制定人權政策與監督機制,確立公司承諾。
2. 繪製供應鏈風險矩陣,優先處理高風險議題(如跨境招募、工時管理、住宿品質)。
3. 與供應商簽署行為準則與合約條款,確保責任分工。
4. 建立申訴與補救通道,包括招募費補償、改善住宿條件等。
5. 引入第三方盡職調查與利害關係人對話,確保持續改善。
合規並非額外成本,而是市場准入的入場券。企業若能先行投入,不僅能降低斷鏈風險,更能提升雇主品牌形象與人才吸引力。
台灣面對 CSDDD 挑戰,正視法制落差才有競爭力
若要真正消弭結構性落差,政府必須加速法規檢討,明確禁止勞工支付招募與仲介費,並制定產業人權盡職調查指引,同時強化查核與救濟機制。唯有政策與企業雙管齊下,才能將人權治理轉化為台灣產業升級的核心競爭力。
勞工人權不再只是永續報告書上的一頁,而是關乎供應鏈韌性、國際貿易地位與國家競爭力的根本議題。當歐盟 CSDDD 即將生效,台灣必須正視「法制落差」與「產業痛點」,推動企業與政府的系統性對齊,方能在新一波永續治理浪潮中立足。
延伸閱讀
【永續新聞快訊】美國能源許可受阻,百事公司強化永續布局
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 2025:跨國對話,推動行動新時代
※ 本文授權轉載自CSRone,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