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於近期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書中揭露約20億校務基金投資管理之情形,並承諾將逐步處分所有與化石燃料相關的持股(如水泥、石化業公司)。台大的做法並非特例,全球已有近150所大學響應全面或部分撤資。
上周張景森政委面對深澳電廠爭議,表示「只要北、北、基、宜、桃5縣市承諾節電10%,就可不蓋深澳電廠。」雖然這則新聞引來許多不同的聲音和批評,但是我看到的是能源政策持續改革的一道曙光。
如何根除社會資源失衡和短缺的問題?想像20年後的台灣,要給下一代什麼承諾,抱持凡事皆可為的態度,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就會浮現。
「氣候緊急狀況」(Climate Emergency),當選英國《牛津詞典》2019年度的代表字。面對氣候失控,全球逾500家B型企業承諾實踐淨零碳排放外,也要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代表字。
由181家企業組成的美國企業圓桌會,近日發表聲明,承諾企業做決策時應考量到所有利害關係人, 包含顧客、員工、供應商及社會,並以長期價值取代短視近利,進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世界才得以為繼。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於5月宣布一系列的救濟方案給予受COVID-19疫情影響的企業,但先前條件是,接受紓困貸款等補助的一方需承諾依TCFD 報導架構進行氣候變遷資訊的揭露。
用電大戶條款明年元旦上路,RE100潮流帶動供應鏈對綠能需求加速。經濟部24日承諾將積極協助台灣業者與再生能源中心合作,透過T-REC制度認證鏈結國際,快速取得打通世界的「綠色門票」;身為台灣電力之首的台電則看好儲能市場,認為有機會成為台灣電力轉型下的新契機。
鴻海今日正式宣示,基於「巴黎氣候協定」所定目標,2050 年前,鴻海所屬價值鏈將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目標。
身為世界級面板大廠,友達光電堅守綠色承諾,如同一直追求科技技術的突破創新,勇於落實各項永續發展措施。
成立94年以來,一直廣受臺灣民眾所熟知的黑松,不僅為了滿足顧客需求,持續生產多樣且優質的飲品,更秉持「優質生活的好伙伴」經營使命,採取實際行動響應節能減碳的世界趨勢,展現「綠色企業」的決心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