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新聞評論「美國德州大停電給臺灣的警訊」,最後都跟綠能、核能、天然氣、藻礁公投等扯上關係,這些都是發電端的問題,也都沒錯,但是大停電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如果用電力系統的角度,也就是全局思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思考德州大停電?
西元1879年愛迪生將白熾燈泡商業化後,為了將燈泡普及到成千上萬的家庭和企業,於是在紐約曼哈頓珍珠街站興建了全美第一座發電廠,使用六台(共670kW)直流發電機,成功提供近60戶共一千多盞燈所需要的電力,自此帶動全球電力系統的發展。
最近大家都很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很悶,受到疫情衝擊的百工百業很悶,還沒解決事故善後的台鐵很悶,還沒解決缺水問題的縣市政府很悶,已經長期「肝腎虧虛」的台電遇到缺水連水力發電都不能用,更悶。
4年內發生兩度全國大停電,就算堅持台灣「不缺電」的一方,也無法否認供電不穩的事實。 而台電錯估備轉容量、台灣電網韌性不足,這些都有賴政府嚴肅回應。
今年5月連續發生兩次全台大停電事故,缺電傳言再次甚囂塵上。經濟部坦言,氣候變遷導致台灣史上最嚴重的缺水與破紀錄的5月高溫,使得電力系統應接不暇。為什麼缺水連帶影響電力供應?除了許多慣常水力機組無法發揮,全台最大儲能電池—「日月潭」逐漸乾涸也是一個原因。
能耗雙控威力不可小覷! 今天股市觀測站重大訊息公告,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忙碌的一天,因為在中國設廠的台商生產基地都受到衝擊,每一家都在重訊公告,意味了過去卅年來,台商在中國的投資既深且廣;不過,同樣是大停電,台商柿子專挑軟的吃,反應卻大不相同。
台灣公民12月就要對是否同意重啟核四進行公投,提案人以及一些支持者,看到日前美國德克薩斯州因零下20度C酷寒與暴風雪所造成的大規模停電,紛紛指稱是太陽能板被積雪覆蓋,風電發電機結冰,無法發電所致。他們所要表達的,當然是再生能源不穩定,唯有核能才最可靠又安全。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今年2月美國受到極端寒潮襲擊,爆發大規模停電,分別造成美國14州限電、德州300萬居民受影響,美總統也宣布德州進入緊急狀態;無獨有偶地,今年8月,中國東北無預警地大停電,全中國有20多省市輪流限電,工業生產幾乎全面降載、許多工廠拉下鐵門,原因是時序轉入秋冬、碰上生產旺季,還有國際煤炭價格快速攀升才導致大停電危機。
台灣年初兩次大停電,以及中國突如其來大規模的限電,讓企業正視「儲能」的重要性。 不過事實上,許多台灣企業早就開始著手布局儲能市場。
303全台大停電,晚間最新消息傳出,經濟部長王美花已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自請處分,而台電董事長王偉甫及總經理鍾炳利也請辭表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