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缺水,大多數民眾沒有意識到危機,就是因為自來水太便宜,所以從民間到政府都沒有把廢水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列入優先順序積極處理。
根據Aarhus University (奧胡斯大學) 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丹麥在食品廢料和副產品再利用,進而製成沼氣、動物飼料等新產品方面表現亮眼。丹麥農業與食品行業非常注重資源的循環和有效利用,將糧食損失與浪費盡量降低,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咖啡渣、蚵殼轉變成紡織原料;廢棄衣架再生為環保購物袋;廢棄的影印機再製成文具;寶特瓶成為腳上的夾腳拖;稻殼製成環保餐具,凡此種種,都已經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循環經濟的典範。
丹麥非營利組織綠色國度(State of Green)出版的智慧城市白皮書中,列舉多項提升城市宜居性和更永續的解決方案,如運用智能交通號誌、在公共垃圾桶上安裝感應器、區域供冷供熱以及電動式渡輪等。
水龍頭忘記關、比起淋浴更愛泡澡...日常生活無心的一個舉動,都比想像中更耗費水量,台灣長期面臨缺水困境,如何有效節水,成了大家共同的課題,台灣部分百貨業者,以身作則,透過裝置將雨水回收再利用;其中,台北101一年省下的水量,竟等同於一個四口之家14年的用水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身為國內第一大半導體封裝測廠,日月光在節能減碳向來不遺餘力。位於高雄廠的K12為該廠區第一棟取得台灣及美國雙認證綠建築,民國一〇七年起,透過成立「節電大聯盟」執行不花錢、花小錢與創新再循環等三十四件專案,三年來總節電量達一千三百萬度;抑低二氧化碳七〇九六公噸,經濟部給予高度肯定,拿下一〇九年節能標竿獎金獎。
氣候的轉變越趨劇烈,循環經濟使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永續方式成為未來各國重視的發展要項,台灣推動綠色轉型更是不落人後,積極追隨世界潮流,但循環經濟要蓬勃開展,銀行業的支持與參與不可或缺,亦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丹寧品牌LEVI'S本季推出「Wellthread 極致環境友善系列」,採用55%寒麻纖維混紡科技,號稱是該品牌創立百年以來,對環境最友善的系列服飾。
近年來缺乏再利用途徑的焚化爐底渣,頻傳大量違法棄置於農田。本月22日,立委陳椒華與環團召開記者會,痛批環保署竟大開底渣再利用法規後門,允許底渣在添加少許水泥後,以「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名義回填農地,對此陳椒華呼籲農委會修法明定罰則,要求環保署將不當條文刪除。
為了讓珍貴的水資源能生生不息,永續使用及保育水資源回收再利用,臺北市政府致力將現代化污水處理廠提升為水資源回收中心,以因應時代潮流,國際趨勢,致力將臺北市發展政策建構在「宜居永續臺北城」的實踐,並透過臺北市自願檢視報告(VLR),聚焦於7項優先推動目標,其中,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 6相對應的指標之一,即是「廢污水經回收再利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