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30) 現場直擊及報導
自然金融的基礎,第一步是讓自然價值能被明確衡量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指出,過去外界常認為氣候變遷與金融難以連結,但今年COP30 所有議題,包括森林保護、氣候調適、碳交易、自然資本,都與金融工具密切相關。他指出,只要自然與生態相關的價值能被清楚衡量,就能轉化為金融商品,帶動更多資金流入並擴大實際行動。
正因如此,他在 COP30 周邊會議世界氣候高峰會視訊致詞時,也特別提出「氣候與自然的摩爾定律」,呼籲國際社會加快資金流向氣候與自然領域,為下一階段的氣候工業革命注入動能。
李長庚也提到,國泰金正與在地永續農法顧問及台大實驗林合作,推動自然農法與生物信用額度方法學,希望未來能協助自然資本建立更清楚的衡量方式,進而發展更多創新金融商品。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指出,金融工具是驅動氣候行動的重要力量。圖片來源:國泰金提供
提升資金效益成關鍵,綠色金融工具正向自然領域進化
親赴COP30現場的國泰世華銀行副總經理温珍瀚表示,今年藍區的討論已從過去著重氣候資金來源,轉向如何提升資金效益。他以與世界銀行代表的交流為例指出,全球永續投融資仍存在明顯的資金缺口,若僅依靠民間企業與金融機構,難以支撐全球所需的龐大資金,必須由公部門與國際組織透過保證、信用增強等機制,引導更多民間資金投入。
金融工具的設計也是提升資金效益的關鍵。温珍瀚指出,目前綠色放款或綠色債券多為特定用途、需專款專用;永續連結貸款則以企業是否達成可量化的永續指標調整融資條件,兩者功能不同,但都是新興融資工具的重要基礎。
若自然復育成果能被設定為 KPI,永續連結貸款即可延伸為自然復育貸款,應用在農場、區域開發,或推動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的友善栽種。温珍瀚表示,這類作法雖仍在起步階段,但已促使許多金融機構思考如何將綠色與永續連結金融商品進一步轉化為自然融資工具。
國泰世華銀行副總經理温珍瀚(左一)擔任COP30藍區「亞洲氣候金融會議」與談人。圖片來源:國泰金提供
自然金融突破千億美元,亞洲成爲永續投資新焦點
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表示,全球自然金融投資規模已突破千億美元,而亞洲永續金融也同步加速。從 AIGCC(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的最新參與情況可見,愈來愈多主權基金與政府機構投入永續議題,顯示自然資本與氣候風險已成區域金融市場的新焦點。
她並分享國際自然金融案例,例如世界銀行發行的「犀牛債券」,將野生動物復育成果與投資報酬掛勾,使保育成效能被量化並吸引資本投入,既降低政府負擔,也展現自然金融在市場機制下的可行性。
在自然金融熱度升高之際,外界也關注台灣是否會發行藍色債券或生物多樣性債券。對此,李長庚表示,雖然台灣已有綠色債券基礎,但藍色與生物多樣性債券在認證標準與資金用途上仍需建立更完整的制度。他強調,台灣是海洋國家,只要機制完善,國泰金都樂於參與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