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高溫與空污是心血管疾病隱形殺手!保誠攜手臺師大發布白皮書,揭氣候變遷健康危機

高溫與空污是心血管疾病隱形殺手!保誠攜手臺師大發布白皮書,揭氣候變遷健康危機
撰文: 陳嘉怡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陳嘉怡攝 日期:2025-10-16

全球暖化加劇,高溫與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民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漸提升,但多半忽略了它對「健康」帶來的直接衝擊。

保誠人壽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14日共同發布全台首份由民間主導的《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從科學數據揭示氣候變遷與心血管疾病、空氣污染之間的密切關聯。

全台首份民間主導「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

 

保誠人壽與臺師大研究團隊合作,導入2000至2022年間,全台健康與環境資料,運用機器學習及三種預測模型交叉驗證,提出三項關鍵發現。

 

關鍵發現1:心血管疾病就診高峰在夏季

 

臺師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卉瑄指出,研究顯示過去22年間,全台急性心血管疾病平均每年約有296萬人次就醫,其中夏季6月至8月為高峰期,顯示高溫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

 

當日均氣溫超過攝氏27度、尤其接近31度時,全台各地就診率明顯上升。進一步分析發現,65歲以上長者的就診率是50至64歲族群的2.4倍,更是18至29歲年輕族群的417倍。

 

關鍵發現2:空污「二氧化氮」是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陳卉瑄進一步指出,研究結果顯示,高達65%的心血管疾病急診人次可由環境因子解釋。為了釐清哪些條件最容易誘發急性發作,研究團隊建立預測模型後發現,空氣污染是影響最大因素,其中以二氧化氮(NO₂)最具關鍵性。

 

二氧化氮進入人體後會分解為亞硝酸與硝酸,產生大量活性氧,引發血管發炎與內皮細胞受損,進而干擾心臟自律神經調節。

 

由於二氧化氮主要來自交通排放,陳卉瑄提醒,高齡族群應盡量避免在車流量大的時段外出,以降低健康風險。

 

關鍵發現3:氣候風險與社會結構高度交織

 

研究顯示,氣候風險與社會結構高度交織,年齡、性別、地理位置與空污暴露程度皆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顯著相關。中高齡族群雖屬高風險群,但對極端天氣的健康影響認知仍偏低。

 

未來可將氣候風險納入,開發健康保險商品

 

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表示,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不只在於環境層面,也影響經濟與國民健康。這項研究不僅對政府公共衛生政策有幫助,也能讓民眾更理解環境與健康的連結。
 

王慰慈表示,白皮書建構了具預警功能的風險模型,可作為開發健康保險商品與氣候調適政策的依據,保誠人壽也計畫將研究成果納入保險風險管理中,制定更科學的保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