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提重啟核電,籲盡速推動核電廠完成安檢
工總白皮書指出,面對美國加徵關稅、地緣衝突加劇、AI人工智慧技術等產業挑戰,有四大當務之急,包括推動危老都更擴大內需、協助業者因應進出口挑戰、務實解決全面缺工問題,以及檢討能源政策並穩定工業電價。
能源政策方面,工總指出,國內再生能源推動進度未達預期、相關技術發展緩慢,目前電力需求約2,800億度,而零碳電力(含核能)只有447億度。
工作續指,2022年台灣的電力部門的碳排占比為60.95%,是排放主要來源,高於韓國50.82%、日本45.86%、德國37.02%等製造業國家,強調穩定的低碳能源供應是企業實現減碳目標的基礎。
隨著AI產業及應用蓬勃發展,台灣電力需求持續增加。工總給出能源政策建議,指出8月公投結果顯示台灣社會並不排斥核電,應盡速推動核電廠完成安檢,並邀集各界研商延役併聯供電的可行性,在安全無虞前提下重啟核電。
工總並指,為確保全國供電穩定與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不論化石燃料、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能源類型都應列入考量,以規劃最適切能源發電結構。
電價審議會將在9月底舉行,工總指出,產業電價2022年至今,已調漲4次且平均漲幅逾66%,工業電價已超過台電售電成本,建議電價調整應與整體能源政策同步規劃,2025年下半年工業電價不宜調漲。
工總喊碳費緩徵2年同步台版CBAM,環境部:如期上路並考量關稅影響
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已於2023年開始試行,並計畫自2026年起正式課徵碳關稅。而台灣碳費制度也將於2026年正式向企業收費,並著手規劃台版CBAM。
但工總指出,近期美國關稅對國內產業造成沉重負擔,考量全球經濟情勢跟國內產業狀況,建議緩徵碳費2年,並讓碳費與台版CBAM同步實施。
工總以水泥業及紙品為例,指出在碳費已上路但台版CBAM尚未實施之下,進口水泥無須繳交碳費,國外紙品進口來台均為零關稅,僅國內水泥、紙品生產廠商需面臨碳費成本,國內產業將面臨不公平競爭,且如果讓國外碳足跡較高的產品取代本土產品,台灣境內碳排將不減反增。
針對工總緩徵碳費的建議,環境部強調「碳費仍會如期上路」,歐洲與亞洲領導國家皆未因國際政經挑戰調整減碳目標。
因應關稅對國內產業帶來衝擊,環境部表示,已將此因素納入高碳洩漏風險考量,目前正與經濟部研議相關配套,並指目前252家須繳碳費企業中僅7家為中小企業,多數中小製造業不在徵收範圍,不應以碳費緩徵作為因應關稅衝擊理由。
環境部也說明,目前已收到430廠自主減量計畫,占收費對象9成以上,其中更有67廠(約16%)申請較嚴格指定減量目標。國營事業台電與中油均已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未來可適用每噸100元優惠費率,以2024年的排放量推估,台電、中油需繳納的碳費分別約為6.5億元及1.3億元。
針對同步實施台版CBAM 訴求,環境部表示,台版CBAM推動規劃將參考歐盟作法,先從過渡期申報產品碳排放量開始,目前已與水泥公會及業界討論對於產品項目有共識,鋼鐵業已與公會及業界討論,但對於適用產品及申報等尚需進一步討論中。
台版CBAM預計於2026年上半年完備相關法規後,正式啟動試申報,2027年申報2026年納管產品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