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五大看點:
1. 川普擱置了多項國際貿易協定,改變了美歐之間的信任基礎。
2. 歐盟採取新法規如淨零產業法和關鍵材料法,以應對美國政策和全球供應鏈挑戰。
3. 美歐透過TTC等平台修復關係,並在清潔能源與關鍵材料供應鏈上達成新共識。
4. 歐盟內部對中國的立場分裂,提出去風險策略,兼顧與中國的合作與防範。
5 .俄烏戰爭強化北約團結,美歐加強合作,但仍需應對中美緊張和全球挑戰。
川普2.0將改變美歐互信關係?
美國與歐盟有一方發展自己的產業政策取代降低關稅和貿易障礙時,結果都會影響大西洋兩岸的關係,以2022年8月美國通過通膨降低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為例,歐盟也開始採行相應的新政策,
例如歐洲綠色政綱的產業計畫,包括了淨零產業法(Net Zero Industrial Act)與關鍵材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也採行類似通膨降低法的一些措施,正當化補貼產業以對抗氣候變遷與供應鏈斷鏈。
淨零產業法的目標為在2030年以前,在歐盟境內的清潔技術(clean tech)至少應佔40%;關鍵材料法明顯地要改善在歐盟精煉、加工與回收關鍵材料。
同樣的,歐盟的這些新法規也對美國產生了立即的效應,尤其是在川普第一任任期時所遺留的爭議問題。雖然2021年9月時美國與歐盟成立了「歐洲美國貿易暨科技理事會」(EU-US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簡稱TTC)舉行了雙邊對話討論貿易爭端。
你可能也想看:
【解析】川普回歸白宮衝擊!面對保護主義,歐盟瞄準「經濟痛點」反制
歐盟新法案規範ESG評比!永續金融市場透明度,一文解析歐盟永續金融監理新法規
之後定期舉行會議,並聚焦於修復在川普總統任期所造成的損害,例如鋼和鋁的關稅。至少在拜登總統任內,雙方是在積極正向的氛圍舉行TTC。
從地緣政治的觀點來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改善了大西洋兩岸的關係,尤其是加強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團結。美國與歐盟同時宣布軍事援助烏克蘭與制裁俄羅斯,並要求芬蘭與瑞典加入NATO的聯盟行動,在東歐地區亦增加更多的軍隊設備和武器。
這些發展也促使美國與歐盟協調彼此的經濟政策,2023年3月時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前往華盛頓與拜登總統會晤,共同發表聲明促進清潔能源與協商關鍵材料和電池的供應鏈,這些倡議已經跨大納入加拿大和日本,畢竟美國、加拿大、歐盟和日本在G7高峰會議的架構下,本來就是緊密的經濟合作夥伴。
因此,即便美國總統大選,但大西洋兩岸的關係已經取得新的共識,不會只是從自由貿易協定降低關稅進行協商,而是會在貿易政策納入產業策略。
年出口額達逾7兆!歐盟如何在美中間找到平衡?
2000年時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克林頓總統說服國會允許中國加入WTO,克林頓總統認為加入WTO有助於中國進行民主自由轉型,但事實證明中國加入WTO並未實質改變其非市場經濟結構,反而成為國際經濟秩序更大的挑戰,
主要是中國加入WTO後,經濟快速發展使中國同時是夥伴、競爭者與體系的對手(systemic rival),雖然歐盟全體會員國對中國的立場也不盡相同,有的會員國要去風險(de-risk),有的主張脫鉤(de-couple),而有的認為要和中國繼續保持貿易關係。
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亦提出去風險策略(de-risk strategy),目標就是要加強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查、實施出口管制以抵禦經濟脅迫與找出對軍工產業應用的風險,例如量子計算、先進的半導體和人工智慧。
很清楚的是,德國和法國仍想要與中國維持一個公開對話,畢竟歐盟每年出口到中國高達2,300億歐元(約新台幣7.8兆元),但大部分歐洲人卻十分擔憂中美的緊張關係、台海兩岸的衝突會愈來愈嚴重。
2023年6月歐洲高峰會議在經過冗長的討論後,決議歐盟將持續與中國溝通以解決全球的挑戰,例如氣候變遷、疫情準備、俄烏戰爭與確保對經濟和貿易有一個公平的交易環境。
總而言之,美國與歐盟現階段的各項政策,都應該充分考慮地緣戰略的挑戰,應協調產業策略,而不放棄自由貿易的利益,除了要持續與中國溝通外,也需要採取一些防制中國的措施,同時亦必須更積極援助飽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暖化衝擊的非洲及南美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