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紙杯新概念,開啟全紙回收時代!中華紙漿,以技術翻轉用紙趨勢

紙杯新概念,開啟全紙回收時代!中華紙漿,以技術翻轉用紙趨勢
撰文: 江欣盈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今周刊攝影團隊 日期:2022-08-27

為響應聯合國「ACTNOW」個人氣候變遷行動,《今周刊》在8/20~8/21舉辦「自綠生活節」於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熱鬧開展,為期兩日的活動共吸引近萬人次參加。其中自綠沙龍講座邀請到中華紙漿陳瑞和總經理,分享中華紙漿如何利用產業優勢達成高效率減碳,並以技術設計突破自身產品限制,打造全紙回收真紙杯,創造新世代用紙概念。

地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已危及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與人類生存,減低碳排是目前世界企業的最大永續目標。中華紙漿力行環保製造多年,花蓮紙漿廠自民國 57 年開始,在製程設計中,就已將木頭的纖維素分離出來用以製漿造紙,而剩下的木質素黑液則進入回收生質能發電,既然五十年前就在做這件事情了,現在更要持續擴充。陳瑞和表示2018年之前,中華紙漿一年的碳排放量大概是九十萬噸,以自身擁有三萬多公頃的森林,每年每公頃莫約可以新增的碳吸存量為四十萬噸二氧化碳,餘額大約是五十萬噸左右。不過截至去年透過多項能源改造計畫,碳排放約從九十萬噸減少到六十幾萬噸,剩下二十幾萬噸,預計不需到2050年,大概就可以攤平了。

 

 

以技術突破框架 紙張也能生生不息

 

台灣是一個回收率很高的國家,回收各項目都應該被當成資源繼續投入循環使用,環保署也不斷在推廣「轉廢為能」的理念,將固體再生燃料、農業廢棄物、海洋廢棄物轉化為可用材料。紙類是回收項目中的大宗,其中很大一個占比為食品容器,但容器內部的塑膠淋膜使分類及能源使用成本大幅增加,也降低回收效率。目前印度、南澳皆已禁止使用含塑膠的食品容器;歐盟則是需要在含塑膠的食品紙容器上進行標示。其替代方案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可多次使用產品,其二為可堆肥、分解後直接回歸土壤的產品,然而這些產品都不算是可重複循環的材料。中華紙漿所開發的「益利(CircuWell)全回收食安用紙系列」突破食品紙容器傳統淋膜製程,減少回收後端的成本與處理程序,真正落實一站式全回收的理念。

 

 

 

陳瑞和進一步解釋,纖維本身除了做成紙張之外,還可以微細化成為奈米纖維,而一般要提取奈米纖維素必須使用非常多的動力去處理;但其實纖維在回收的時候,本身就會再自行分解,所以透過妥善的製程處理,則形同於自然的奈米纖維化,那相當於是零成本。奈米纖維擁有很多用途,它是碳纖維六倍的強度,同時可以做到透明,亦可印刷、導電。他打趣地說:「所以有一天你的手機可能就是纖維做的而不用玻璃,這是往後、除了能源的議題上,包括材料上,纖維可以發展的空間。」如果紙容器可以簡單投入回收循環,再度成為紙張,便大有可為,可以經過捻紗後再製成衣服,因紙張容易印刷與染色的特性,能比棉纖維節省大量的水資源;衣服再度回收則能投入建材製造,其它的回收纖維則能成為農地用紙,無重金屬且具弱鹼性,可抑制雜草生長。

 

林業為本 轉廢為能從設計出發

 

台灣一年需求 40 億個一次性飲料杯,若以全紙回收循環紙杯計算,以數字表現等同於節省兩億支寶特瓶的塑膠、換算減少 12,800 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 24.6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收量。陳瑞和表示中華紙漿是一個以林漿紙為主的公司,在這個領域上,除了我們自己做到淨零碳排以外,也為台灣淨零碳排提供另一個選擇。過去的環保多著重在降解或重複使用,但若把種樹視作如吃飯一樣自然的事,妥善規劃使用林木,紙類是一個能深入食衣住行、甚至醫療與光電等產業的自然資源。中華紙漿選擇從源頭開始,以全紙回收的技術助益產品設計,環保也同時兼顧便利性,展現出永續經營的獨特思維。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