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蘇丹紅、米酵菌酸,可以不吃辣、粿條,但士林溪山里連喝水都上吐下瀉,怎麼辦?一次看食安認知三大誤區

蘇丹紅、米酵菌酸,可以不吃辣、粿條,但士林溪山里連喝水都上吐下瀉,怎麼辦?一次看食安認知三大誤區
撰文: 食力/李旻叡     分類:健康友善社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4-12

今周刊編按:北市士林區溪山里上百人上吐下瀉,台北市長蔣萬安緊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根據自來水處水質檢測的採樣結果,水中大腸桿菌群偏高。

2024年第一季出現的食安事件中,辣椒粉驗出蘇丹紅色素事件以及信義遠百A1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最受到引起全台民眾高度關注與討論,但是從相關報導中卻也讓民眾感到恐慌,甚至有認知不完全的誤解,使得消費大眾食不安心,在事件延燒的過程中,到底有哪些事件使得網路聲量不斷升高?食安認知上有產生哪三種誤區呢?

自2024年年初至4月,台灣接連爆發食安事件,其中最受注目的就是辣椒粉驗出蘇丹紅色素事件,隨後又發生信義遠百A1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前者牽連範圍廣大、擴及食品製造與餐飲業,後者不僅嚴重影響民眾健康甚至性命,引起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管理的高度關注。

 

辣椒粉驗出蘇丹紅 進口商蓄意隱瞞造假、下游難追溯

 

蘇丹紅辣椒粉事件起始於2024年1月初,雲林縣衛生局接獲民眾檢舉「濟生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濟生)」斗六廠銷售之黑胡椒粒及「家用四合一調味料組合(細粉紅辣椒)」,含有依規定不得檢出的工業用蘇丹紅色素3號(俗稱蘇丹紅)原料。紅辣椒粉原料是向新北市「保欣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保欣)」購入,衛生局檢驗出含蘇丹紅18ppb,證實檢舉一事。

 

為了釐清該事件,食藥署和各縣市衛生局持續擴大抽驗原料並追蹤流向,沒想到事件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經調查發現除保欣之外,高雄市「津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簡稱津棧)」、台南市「葛瑞特洋菜企業有限公司」、雲林縣「長谷農產有限公司」自中國與越南輸入之辣椒粉亦檢出含有蘇丹色素,並流向下游業者製成各種調味品和運用在食品加工和餐飲上。

 

截至2024年3月26日共抽驗617件原料及產品,共計下架及封存辣椒粉及其產品595149.4公斤,常見零食如蝦味先、豬肉乾、菜脯餅,以及多家知名食品與餐飲業者捲入這場風暴中,包含海底撈、八方雲集、維力食品、牛頭牌等。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釀2死 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

 

正當蘇丹紅事件持續延燒超過1個月之後,3月底台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A13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出食品中毒事件。

 

2024年3月26日起,陸續有民眾通報前往該餐廳用餐後,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虛脫、腹痛、腹瀉等症狀,而截至4月1日已累計共31例,包含2人死亡、5人住加護病房、3人住一般病房、21人返家休養。目前案件仍在偵查當中,但兩名死者遺體、住院病患6人,以及信義店餐廳環境跟生物跡證(廚師手部檢體)的檢驗,均檢出罕見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4月3日衛福部更名為邦克列酸)呈現陽性反應。

 

過去在印尼、莫三比克、中國地區曾出現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為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所產生,該菌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中性pH值環境,以及富含脂肪酸的環境中,容易迅速繁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食用被米酵菌酸汙染之食品,主要影響的是肝臟和腎臟,引起之症狀包含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且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亦沒有藥物解毒,目前僅提供支持性療法。

 

網路聲量觀察:蘇丹紅話題延燒2個月、寶林茶室食品中毒聲量迅速衝高

 

《食力》透過i-Buzz VOC+產業數據庫,以「蘇丹紅」為關鍵字,追蹤網路論壇(如PTT、Dcard等)、社群平台(如Facebook、YouTube等)、以及各新聞媒體資訊,統計從2024年2月7日新聞媒體開始報導辣椒粉驗出蘇丹紅事件後,網路上的話題數量變化,可以發現民眾對於事件的討論及關注,隨著相關事件不斷爆出而升高,尤其此次事件之擴大,包含多項通路上常見的產品被全面下架,更波及許多知名餐飲業者,因此消費者特別有感,甚至校園午餐亦禁用辣椒粉、咖哩粉,讓民眾對於會使用到相關調味料的料理感到害怕,即使在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出現之後,依然持續被討論。

 

 

此外,《食力》再以「寶林茶室」為關鍵字,統計對於寶林茶室食品中毒事件的討論,則可觀察到由於事件最初即爆出有一例死亡案例,因此網路聲量迅速攀升,而後不但又出現第2例死亡,更發現此次食物中毒的關鍵「米酵菌酸」為台灣首次驗出的罕見毒素,引起眾人持續討論與關注事件後續發展。

 

 

事件後消費者恐慌仍難平?食安認知上的三大誤區

 

在蘇丹紅辣椒粉事件發生後,雖然食藥署及各縣市衛生局持續稽查、抽驗原料及產品,且承諾會跨部會共同合作,透過管控邊境輸入、強化業者自主管理並預防組織犯罪等措施,嚴防不合格辣椒粉流入市面,而寶林茶室的食物中毒案致病原因僅限縮在信義店,但觀察網路討論話題,民眾對於政府的食安把關仍不具信心,除了質疑政府沒有盡到督導把關之責任,對於飲食的不安全感更加深,也出現許多謠言與爭論,綜合來說可分為食安認知上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認知衝突

 

在蘇丹紅辣椒粉事件上,因為蘇丹紅被列為第三級致癌物,雖然不得添加在食物中,驗出就是違法,但是在科學證據上的致癌風險並不高,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和百萬YouTuber志祺七七都有相關言論解釋,卻慘遭炎上、最終被迫道歉。為何民眾會因為這些嘗試從「理性科學角度」而解釋的發言而憤怒?這些言論對於民眾而言,產生了什麼認知衝突?

 

誤區二:放大恐懼

 

在這些食安事件上,民眾的恐懼是否總是被放大?蘇丹紅事件連環爆,不只禍及辣椒粉,也擴及咖哩粉、白胡椒粉等調味料,影響範圍越滾越大,中央甚至做出校園午餐暫緩使用辣椒粉1個月的決策。然而吃到含有蘇丹紅的食品就會致癌嗎?

 

寶林茶室米酵菌酸中毒案,影響國人攝取米飯、米食製品及木耳等產品的消費信心,連帶衝擊產業,農業部因此向民眾呼籲,國產稻米、木耳及純米製成米粉、河粉和粄條等產品未經發酵加工,在正常儲存及烹調下不易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污染而產生米酵菌酸,而國內過去亦無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危害農作物紀錄,籲安心選購食用。但即使如此,民眾仍然對於這個罕見的毒素感到恐慌。

 

誤區三:過度解讀

 

蘇丹紅事件延燒一個多月後,有營養師在臉書提出根據歐盟在2023至2024年的食品預警通報資料,驗出含有蘇丹紅的不合格產品,以棕櫚油為最大宗,件數甚至高於辣椒粉製品,但對比食藥署邊境檢驗資料,完全不見棕櫚油的查驗紀錄。

 

此文一出,立刻引起民眾關切討論,食藥署因此針對此爭議表示將會針對各國輸入的紅棕櫚油,採逐批抽驗蘇丹色素。然而,台灣使用的棕櫚油是精煉過的棕櫚油,大部份作為調理、油炸等用途,有添加蘇丹紅之必要嗎?是否為一種過度解讀呢?

 

如何從三大誤區揭開食品安全的迷霧?

 

綜上所述,從蘇丹紅風波到寶林茶室食品中毒事件,三大食安認知誤區所帶來的恐慌,可能影響到民眾的飲食選擇及生活方式。然而,針對蘇丹紅、米酵菌酸等物質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如何以更客觀的角度思考事件,並進行理性討論,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呢?《食力》將深入探索這場食安風暴,帶領大家釐清事件背後的真相。

 

※全文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