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最近一年,資本市場的挑戰真的不少,富達永續發展消費品牌基金在眾多金管會核可的ESG基金中,拿下一年報酬率的冠軍,你們做對了那些事情?才有這樣的成績?
答:我想第一個重點,是我們選了消費品牌做為基金主題,從大家早餐吃的星巴克、麥當勞,電動車的特斯拉、使用的科技產品:Microsoft和 Apple手機,回到家休息觀看Netflix等等品牌,這些品牌幾乎陪伴大家一起生活,在投資逆風來臨時,也相對比較有軔性,特別是他們都有「定價權」,當市場景況不好時,相對來講可以維持比較好的利潤,度過艱困時期。
第二點是ESG力量的效應。這些大品牌,幾乎都是最先倡議ESG概念的,也落實在實際的經營當中,過去幾年講永續大多眾聲喧嘩,大家對於永續這件事到底真實買單嗎?老實說,我們自己也一直在找答案,因為掛上永續的物品就比較貴。
但是前陣子麥肯錫報告分析發現,如果品牌商強調永續相關論述,其過去五年銷售成長是28%,若產品沒有強調永續概念,只能成長20%,可見永續這件事,在終端消費市場,確實已經開始產生效應,加上,消費者對於這些大品牌,會有一些情感連結,這就是品牌價值,是可以克服價格稍稍上揚的挑戰。績效表現好,當然有部分是大環境因素,受惠在疫情後消費動能有比較強的復甦過程,再加上對的趨勢,當然績效又比同類型基金表現來得更突出一些。
問:但市面上也有一些同樣以品牌商為投資標的的基金,表現好像就沒這樣出色?
答:之前資本市場逆風,確實給我們機會,趁著市場表現不好,我們的基金因強調價值選擇,對於具有價值的股票持續加碼,因此在市場反彈回來時,就獲得好的回報。
問:永續發展消費品牌基金在海嘯前就成立,一開始就將永續放在資金配置裡面嗎?2008年這個詞還沒有變主流…
答:基金成立雖早,但我們後來在投資組合上,進行了調整,讓永續這個價值能凸顯。現在我們的選股,主要就是以歐盟永續金融規範(SFDR,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為標準,七成以上的標的,必須符合這個金融規範,其他的30%,富達的永續分析師會評估永續未來潛力性,才會納入標的。
問:一提到永續議題,往往就會牽涉價格上升的兩難,品牌廠商在這過程中,如何找到平衡點?
答:永續消費的一個重點項目,就是買少、買品質、不買多,正好是高檔品牌一直以來的訴求。在疫情之後,我們也發現,針對健康跟心理層面的照顧,已經形成趨勢,大家開始對自己的身心靈越來越關心,懂得對自己好,強化自我的健康狀態,以服飾品牌為例,像LULULEMON這樣的消費品牌,在此趨勢中就特別容易獲得關注。
食品、啤酒飲料等等,也會走向偏高端消費為主,吃飽外還要吃得好。延伸到食品包裝過程、品質製造強調永續概念,怎樣對社會地球好、對人體健康好,就容易勝出,例如雀巢。此外,科技與雲端科技在永續的定位,即透過科技減少碳排和浪費等等。
問:大品牌到底做了那些永續措施?
答:以富達的永續發展消費品牌基金為例,我們投資組合中的重要部位—LV集團,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LV做了一件事,就是幫忙政府做口罩跟防護衣,讓自己的品牌傾向有一些轉型,也會自己的品牌有加分不少,再加上財務表現相對好,所以在解封之後,股價表現就比較亮眼。永續發展消費品牌基金投資組合中,持股第三大的是蘋果(Apple),因其對供應鏈碳中和、減碳的要求很強烈,就是整個供應鏈要配合蘋果從事永續及減碳,台積電也是,這對品牌也會有加分效益。
而在永續發展消費品牌基金篩選標的中,歐洲企業佈局也蠻多的,他們多是家族企業,在公司治理上相對比較不容易,富達旗下管理的資金龐大,若發現公司在G上需要調整,會非常積極直接跟經營階層溝通,得對其管理階層有信心,才會去投資這家公司,這是我們篩選標的的第一關,或說是基本門檻。我們認為,如果公司在減碳或永續上,沒有落實,經溝通承諾但兩季沒有改善,那就凸顯公司治理可能有些問題,整體永續分數就會被調降。
問:不少資產管理業者都表示會議合,但被投公司真的會聽嗎?有那些困難及問題?
答:當然也有失敗例子。一家英國快時尚品牌,我們的分析師發現這家企業毛利特別高,一般會認為毛利高是競爭優勢,所以給予比較好的分數,但是我們的分析師進一步探究發現,毛利比別人高是因為對下游廠商特別苛刻,所以我們就跟這家企業議合,說明不能給供應商這麼差的工作跟勞動條件,供應商先承諾,但兩季過後,發現毛利一樣高,瞭解之後,發覺並沒有進行改善,這家企業在S和G的分數就降得很低。
永續和獲利有時看起來是兩難。但早期大家不是那麼重視食品安全,好吃或便宜就好,但現在觀念不同,所以為了地球環保永續造成正面影響,在選擇基金上產生改變,這件事應該已經正在發生了。
但對於資產管理業者,永續投資絕對是一個大挑戰,因為為了收集這些數字,我們投入的成本,其實是相當龐大的。但是真正的報酬不是看短期三個月、六個月的財報或季報之類的,而是看未來三到五年,如果你把眼光放在未來三到五年的話,那永續這件事情一定會產生中長期的報酬。
還是有人相信地球暖化只是個騙局,所以在整個法規在銜接上是個挑戰。法規太寬鬆會造成漂綠的疑慮,太嚴格則會讓資產管理業者認為:乾脆不要玩了!因為一旦企業標榜ESG,就會被用放大鏡檢視,對於業者的聲譽影響是有風險的。因此,也有業者直接退出,直言:不要再拿ESG來檢視我。所以,怎麼跟業界達到一個平衡,對未來發展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