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學者觀點33】林裕順談國民法官:人民不懂司法,是審檢辯的責任

【學者觀點33】林裕順談國民法官:人民不懂司法,是審檢辯的責任
撰文: 華藝數位/許銘軒、劉靜頻     分類:SDGs     圖檔來源:華藝數位 日期:2024-03-21

大家很關心國民法官制度在2023年1月正式上路了,而國民法官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有著什麼樣的意義與貢獻呢?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 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中提到「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這次我們《SDGs主題學者訪談計畫》,想透過國民法官制度來幫助我們理解人民參審的趨勢與達成社會正義的目標。

我們邀請到台日刑事法研究學會理事長、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的林裕順老師,林老師在臺灣還沒有推行國民法官制度的時候,就已經在關注國人參審的這個議題,一起聽聽看他怎麼說。

人民參審的世界趨勢

 

實踐公平正義其實並不抽象,怎樣去彰顯公平正義,訴訟審判是很好的解決機制。林裕順教授認為:事實上,訴訟中的公平正義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透過程序上的實踐,並且大家對遊戲規則的尊重,創造大家可以接受結果,以此實踐公平正義。而在實踐程序正義的過程中,人民參與審判是國際的趨勢,讓人民一起來參與來反映他們的意見,可以使司法與人更接近、更多元,更貼近本地的想法。

 

人民參審在英美國家已經施行了幾百年,而在亞洲,除了過去英屬的香港、新加坡,在韓國、日本、中國都有某種形式的人民參與審判的制度。每個國家因有著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人民對司法不同的觀感,人民參審的方式有各其獨特性。因此,對於推行人民參審的成敗,最重要的關鍵是設計配套措施。

 

舉例來說,人民參審時,可能會受到媒體的影響;參與的過程擔心自己的安危;判決的錯誤造成冤獄的良心壓力帶來過高的責任感;或是檢視犯罪現場,造成身心的衝擊。這些都是人民參審中,制度設計需要考慮的配套。

 

林裕順嚴肅的表示:「讓人民在過程中可以有安全感,並透過法庭解說同俗話、程序簡易化等等,幫助人民能在短時間了解證據的功能與效力,釐清檢方與辯方雙方討論的重點,讓參與民眾聽懂、看懂以及清楚了解審判是人民參審非常關鍵的指標。如果人民不懂個案的司法審判流程、內容,就是審檢辯的責任。」

 

SDG16 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圖片來源:聯合國 SDGs Communications materials)


人民參審能解決對司法的不信任?

 

在臺灣,人民參審急需處理的司法問題是「人民不信任司法」,有數次的社會運動與這個問題相關,像是:過去「白玫瑰運動」正是針對被害人保護不足,對於審判刑罰的公平性、量刑的輕重有所異議引起的社會運動;而後有洪仲丘案,可以發現臺灣對於司法的關心,對於公平正義的執行有所堅持和看重。

 

林裕順教授坦言,解決公平正義這件事情應該是司法的本務,臺灣歷史長期累積的影響,造成大家對司法不信任。為了增加人民對司法的信任,人民參審的推動勢在必行。

 

值得思考的是,人民參審只是為了解決司法不信任的事嗎?林老師提出一個與臺灣截然不同的例子與思考:日本!在日本的定罪率高達99.9%,但日本沒有司法不信任的問題,而他們依舊推動人民參與審判,其背後的理由是:司法審判,是人民應有的權利。

 

司法權應該像是行政與立法權一樣,如選舉投票,或是行政事務需要經過環評和公聽會,是稀鬆平常的,但台灣人民不大關心司法審判的案子。

 

林裕順認為:「人民參審應該是訴訟的原型。應該回到更根本的就是民主機制,這是人民的權益。政界、扁案、重大的毒品案件或是詐欺案件,我們應該自己來看看到底被告是不是真的那麼壞,到底發生什麼問題可以自己判斷。」

 

國民法官能反映社會價值?

 

談到目前臺灣施行的國民法官制度,主要是參考日本的裁判員制度,透過從國民中隨機挑選,以代表臺灣一般人的價值,讓組織審判庭能維持公平客觀。

 

而所謂的公平客觀,並不是需要有特別的專業知識,而是不能跟案件本身有牽扯,如跟相關的當事人有關係。林教授則提到:「讓多元的聲音能進到審判庭裡面,從各方的角度來看事情是人民參審最主要的想像。每個人的環境,每個案件環節都是不一樣的,臺灣普遍人對於這樣的案件是什麼意見,我想判決是一個很好的櫥窗,反映一般人的價值觀。」

 

然而,有些人質疑人民參審會因人民自己的身分有所偏頗,進而影響公正性,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比如說強制性交,一般猜測女裁判員會基於憤怒加重量刑,但根據日本的統計和研究,實際的結果並不是這樣。

 

另一方面,林裕順老師進一步解釋:「以殺人罪來說,死刑、無期徒刑到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酌情可免,可以再減刑到三年以下的量刑都有。然而都是殺人案件,可是他裡面的情節和故事背景不同,結果就是不一樣,並不是我們看到表面就可以做決定的。前任司法院最高法院院長吳燦說:『犯罪審判就是量刑,人生有多難量刑就有多難。』」

 

在這篇文章中,林裕順教授與我們介紹了了人民參審的國際趨勢,人民參審在臺灣希望達到的目的、人民參審與反映社會價值之間的關係,以及審判背後的人性兩難。

 

在下一篇文章中,林裕順老師將帶我們更進一步了解,透過國民法官的方式,如何從制度層面解決司法程序中既存的問題、國民法官制度現在推行的困難,以及法學教育在人民參審的趨勢下要如何改革。

 

文/許銘軒;責任編輯/劉靜頻
DOI:10.30196/2024.0010004

 

參考資料:

國民法官制度上路,準備好了嗎?你需要「國民法官生存指南」! 

白玫瑰運動 

《無罪的罪人:迷霧中的校園女童性侵案》:因為「白玫瑰運動症候群」,沒有人想當恐龍法官 

分析:洪仲丘案為何會在台灣引起民憤?

日本:「人質司法」制度侵害人權 

司法院:國民法官制度 

裁判員裁判と性犯罪

 

《SDGs主題學者專訪計劃》由airiti 華藝數位與 Impactio學術人才網絡平台共同企劃製作

本文為華藝數位授權,完整專訪內容請至「【職人登場33】林裕順談SDG 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人民不懂司法,是審檢辯的責任!」,更多SDGs學者觀點請至《SDGs主題學者專訪》!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