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論壇上午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許泰文校長「海洋能加速發展策略與挑戰」、中華經濟研究院戴志言副主任「歐洲海洋能產業發展經驗之啟示」進行專題演講。
我國四面環海,海洋能源可開發潛能豐富,包含波浪、海流與溫差。經濟部公告2022年海洋能躉購費率7.32元。數個案場啟動已可行性研究評估,包含綠島、東北角與台中港波浪、花蓮溫差與綠島黑潮等。
臺灣東部海域黑潮開發潛能粗估約有數10GW。保守以10GW進行評估,並以開發60%的假設下可興建6GW的電廠。台中火力電廠裝置容量達5.78GW,即相當於1座台中火力電廠的裝置容量。
若以容量因子50%計算,一年約可產生262億度電,而核四龍門電廠2部機組年發電量210億度,相當於1.2座核四電廠年發電量。
能源局2022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提到,2022年用電量量達2794.5億度,長遠來看未來洋流發電將接近總發電量的10%。
海洋能現況分析。朱姵慈攝
台大風險中心分析,海流能在臺灣以黑潮最具發展潛力:黑潮流經臺灣本島、綠島及蘭嶼附近,距離臺灣本島僅二十幾公里,預估電力輸送至用戶端較具優勢。
由海洋委員會主導國海院、臺灣大學及中山大學合作研發「浮游式洋流渦輪發電機組」,已完成20KW錨碇系統與實海測試,2024至2027年預計完成200KW示範電廠計畫目標(國家海洋研究院,2023)。臺灣企業如鴻海、台泥皆已投入海流能的開發(洪定宏,2022;郭逸,2023)。
台中市政顧問、前立委蔡壁如表示,台中火力電廠是世界名列前茅的汙染源,希望燃煤發電可以愈早除役愈好。台中港是全台灣潮差最大的地方,台中海岸線約51公里,希望透過參與論壇掌握海洋能的最新趨勢,尤其是潮差發電和海浪發電的技術可行性,以及財務成本何時可以商業化運轉上線。
蔡壁如指出,因應RE100的供應鏈要求,沒有綠電就沒有訂單,缺不缺電或許有黨派間的尖峰相對,但缺綠電是毫無疑問的實際問題,政府應該加緊投入海洋能的「新十大建設」,除了引導資金的投入,更要先做好各種配套,包括法規的調適,和社會大眾對海洋能的認識。
臺灣之海洋能優先發展順序
1. 依照技術發展及可行性評估,因潮流能與黑潮能需克服之技術難度較高,包含深水錨錠系統、發電機受流況不穩或紊流效應影響導致轉換效率低,仍須持續努力,目前建議波浪能優先。
2. 波浪能發展應以岸際式波浪機組為優先,其他海洋能共置系統次之。目前已從實體海域測試朝向示範電廠商轉,開發成功率較高。然而波浪能目前仍需克服PTO技術及提高暴潮巨浪下之存活率。
建議政府大力支持學界與業界合作
1. 提高躉購費率,除吸引業界積極申請科專計畫,並投入經費提升研發進度。
2. 輔導業界將機組進行各階段測試並補助測試經費,逐步達到關
波浪能代理商。朱姵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