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永續綠能快訊:除了光電、風電,還有潮汐發電!丹麥「海洋發電機」併網,日本還研發移動式防海嘯海堤

永續綠能快訊:除了光電、風電,還有潮汐發電!丹麥「海洋發電機」併網,日本還研發移動式防海嘯海堤
撰文: 科技新報/Daisy Chuang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Minesto 日期:2024-02-16

今周刊編按:永續發展已成為政府政策、企業經營和個人生活的重要課題,今周刊ESG永續台灣將於每兩周推出「永續綠能快訊」,為讀者提供最新的綠能相關議題。

本期「永續綠能快訊」聚焦潮汐發電,比起光電和風電,潮汐其實更容易預測發電條件,因為每天漲退潮的時間穩定且可預測的。

「水下風箏」潮汐發電!單支 1.2MW 成功併網

 

外觀就像在水面載浮載沉的大型黃色魟魚,Minesto 潮汐能設備 Dragon 12 有如水下風箏,利用潮汐流收集近乎無窮無盡的再生能源。

 

Minesto 的 Dragon 系列主要是固定在海床上,像水底風箏一樣逆著水流漂來漂去,而就像在地面上放風箏,讓風箏沿著 8 字繞行會更快,水中的 Dragon 也是如此,能夠汲取更多的能量。

 

Dragon 12 翼展長達 12 公尺,重量約 28 噸,絕對需要拆解裝入貨櫃箱中運送,但一支 Dragon 12 容量達 1.2MW,使用單艘小船在水面拖行到固定地點,在海底繫繩即可輕鬆安裝。至於成本如何?2017 年 Minesto 預計一旦安裝第一批 100MW 容量水下風箏,成本會從每 MWh 108 美元降至每 MWh 54 美元。

 

該技術最初由汽車製造商 Saab 設計,後由瑞典新創企業 Minesto 於 2007 年商業化,目前已經在丹麥法羅群島安裝第一支 Dragon 12,也已經成功連接到當地電網,開始提供乾淨的海洋能源。

 

法羅群島位於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中間,居住 55,000 人和超過 100 萬隻海鸚,群島地形與地理位置可匯集潮汐流,加速水流的速度,讓 Dragon 12 等海洋能源設備可以收集更多能量。

 

Minesto 執行長 Martin Edlund 表示,透過 MW 級設備向電網輸送電力,我們已經達到公司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授權自科技新報,原文見此

 

港口防海嘯,日本科學家研究「移動式防浪海堤」還能發電

 

海堤是保護居住環境、休閒活動受大浪衝擊的重要盾牌,現在日本科學家也想賦予海堤新的功能,在海嘯災難逼近時,「自發電移動式防潮海堤」可以迅速升起,來保護港口。

 

海嘯為因地質結構改變而引起,形成強大波浪向前推進,當海嘯波進入陸坡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形成的水牆有極大的破壞力,其中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且受害最深國家。

 

圖片來源:東京工業大學

 

為了阻止海嘯、或是至少減輕海嘯衝擊港口釀成的災害,東京工業大學團隊提出「自發電可動式防潮海堤」,當大浪來襲時,可以迅速從海床升起防浪海堤。

 

在該研究中,希望可以在每個港口設立幾個可動式移動海堤,每個留有 30 公分的淨空間,就可在縫隙中安置多個小型海洋發電機,產生足夠的電力來運行絞盤,將海堤縮回海床並重新開放港口運作。

 

圖片來源:東京工業大學

 

這樣一來,這個海堤就是能供電自給自足的設備,日常中也能在潮汐變化產生 1,000kWh 電力供當地使用,研究人員評估,在日本 56 個港口中,有 23 個港口適合裝設,可產生足夠的電力把海堤拉回地底,其中福山和姬路等港口,還會有多餘電力可供附近工業中心使用。

 

團隊指導教授 Hiroshi Takagi 表示,據我們所知,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用可動式自發電海堤,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如果提出的移動式海嘯屏障技術,能夠在日本嚴苛的災害條件下確立,那便可以作為突破性防災技術出口海外。

 

※本文授權自科技新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