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Warren曾擔任再生能源產業首席執行長,管理澳洲能源委員會和潔淨能源委員會。同時也是澳洲普立茲新聞獎之稱的沃克利獎(Walkley Awards)提名書籍 Blackout 的作者,以及《澳大利亞金融評論》能源和氣候問題的定期撰稿人。
推動能源發展的三大關鍵因素:貧窮、國安、永續性
Matthew Warren在演講一開始就指出,「潔淨能源轉型的革命已正式開始,這是世界首次嘗試一場有計畫性的工業革命。」但重建全球能源供給系統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原因是它將耗資超過130億美元,且其工程規模難以估算,同時各國也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例如市場上開始出現銅金屬、稀土和變電元件等資源的短缺。
Matthew Warren指出世界上只有三種潔淨能源能達到規模化,分別是水力發電、再生能源,以及核能。但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能源主要仍來自化石燃料,如煤礦、天然氣和石油。以台灣為例,目前台灣約有45%的能源來自煤礦,36%來自天然氣,核能占比約8%~10%,而再生能源只占了6%。
因此,我們需要面對的首要任務,就是將再生能源或核能規模化,進而取代化石燃料,但我們應該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Matthew Warren分享:「促使能源的發展有三大主要因素,分別為貧窮、國安和永續性。」
「能源是走出貧困的黃金通行證,而台灣在戰後時期也深有體會。」Matthew Warren以過去的例子解釋,亞洲經濟體透過電氣化和使用廉價煤炭來使自己擺脫貧困,而在工業革命中,人們開始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來驅動引擎及機械,進而提高生產力,大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這些舉動都取得了成功的結果,因此,我們現在也該使用能源和科技來提升現代生活的水平,尋找替代能源,而不是要求人類減少能源的使用。
此外,由於能源是現代經濟的關鍵要素,管理能源供應對於一國的經濟成長至關重要,且能源也夠代表展現國家的實力。「能源與國安的連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正式出現。」Matthew Warren表示,當時人們意識到戰爭的性質已改變,國家展現能力的方式主要於戰機、坦克、大砲等等。「如果沒有可靠的能源供應,你無法投入戰爭,也無法展現實力。」例如近期的烏克蘭戰爭就與能源密切相關。
至於永續性,Matthew Warren則認為,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環境也受到更大的影響,人們過得越好,就越對保護環境有興趣,才會開始聚焦永續能源。
但要達到永續發展,光靠願景和口號是不夠的,這對於各國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已開發國家為了使碳排放量下降,在去碳化的過程中可能會衝擊到國家經濟及面臨政治壓力。與此同時,開發中國家需要脫離貧窮,經濟正快速發展,因此碳排放量正持續攀升,Matthew Warren表示,「這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國際的氣候變遷談判進展緩慢,建立共識的確像在放風聲。」
核能與再生能源:台灣能源選擇的兩難
回歸台灣,雖然台灣已步入減碳環節,Matthew Warren仍警示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一大挑戰為「綠色冷戰」。
過去五年中有兩大事件,第一為歐州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歐洲想藉此保護他們的製造業不受廉價進口的影響,這個機制目前範圍不大,但歐洲有意擴大範圍。
第二則為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旨在重建美國的經濟及供應鏈,使其能源轉型不受其他國家的限制。「對於台灣來說,必須掌握這些趨勢的發展,確保去碳化的腳步夠快,才能避免這些趨勢的衝擊。」
此外,Matthew Warren也提出儲能系統是再生能源系統力最關鍵的部分,原因是再生能源容易受環境影響產生電力缺口,然而比起發電科技,儲能科技落後了30年。太陽能已發展了約60年、風能40年,因此他們的價格皆已均化,相對低廉,但發展大型儲能系統的成本卻相當高昂。以澳洲的Snowy2.0計畫為例,完工時總花費可能逼近120億美元。
若以台灣的情況來算,台灣的總能源需求約為5000拍焦耳,可以換算成一萬座大型離岸風電發電機,或是一千平方公里的太陽能,這兩項皆可以做到但很有挑戰,且最大的難點在於儲能。
若加上儲能,再生能源的價格比原先預算高許多,因此Matthew Warren認為核能或許是個好選擇。他表示,「台灣有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我不會干涉台灣的政治決定,但以我的角度來說,核能發電很可靠,非常乾淨也很安全。」雖然有福島和車諾比事件,但他認為核能技術問題整體不大,且價格也相對再生能源便宜。
論壇最後,Matthew Warren總結台灣需要穩定廉價能源才能發展經濟,但同時需要考慮國安及去碳化,才能應對碳排的貿易風險。但台灣的住宅、產業型態和地理環境都不適合大規模發展再生能源,因此他對於台灣在這個世紀內把再生能源發展為唯一電力來源的做法抱有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