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國際,其實早在二○○九年,丹麥就曾評估精算,哥本哈根市的街頭若有二十萬輛電動車,那麼,為了因應電動車的用電需求,輸電設備的負載能量必須增加六%。以色列也做過類似評估,若全國增加兩百萬輛電動車,需要增加十座變電站、二一五八公里的輸電線纜,總預算達到四十六億美元。
道理不難理解,電動車會增加城市、區域的用電需求,當需求猛增,不只發電量必須提升,所有傳輸電能的路線也得擴建,否則電網可能因超載面臨嚴峻挑戰。
從電力吃貨變身行動電源
電動車─電網 雙向充電
相對脆弱的台灣電網,如何撐得住電動車巨浪?解方,要借鏡國際。
場景轉到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為實現淨零碳排目標,加上有悠久的汽車生產歷史,德國電動車銷售量相對其他國家高,這也意味著其對電力的需求將大幅提升。
根據德國在一九年通過的氣候行動計畫, 該國三○年電動車目標數量為七百萬至一千萬輛。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曾以八百萬輛替德國估算,發現屆時光是電動車所需電力,將使全國電力需求比現在增加四%,用電高峰期恐增加七百萬瓩(GW)。
麥肯錫也提到,為避免高峰需求增加導致的電網過載風險,以及需要在公共、零售、目的地充電站安裝專用的基礎設施,單單升級住宅變壓器就需耗費約五十億歐元。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數字是「放任電動車隨興充電」的評估結果,若想減輕電網負載,勢必得讓電動車的充電行為更聰明,麥肯錫將這套不致淪為電網殺手的劇本,稱作「有效管理的充電」(Managed Char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