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要淨零,要有更多綠電!陸域風電困境在哪?開發流程一次看懂,公民風電有比較好嗎?

台灣要淨零,要有更多綠電!陸域風電困境在哪?開發流程一次看懂,公民風電有比較好嗎?
撰文: 山火石資本股份有限公司/胡峻賓、蕭詠霖、莊湘緹     分類:風力發電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4-09

台灣缺電問題在即,再生能源與環境利用是否可找尋關鍵平衡點,若台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再生能源必須提高使用量,但台灣國土面積小,再生能源地點的選擇即成為關鍵問題,而台灣風力資源豐富將有助於實現該目標,但究竟陸域風電在台灣究竟面對什麼樣的關鍵議題呢?

上一篇我們一同了解公民風電的發展形式,而台灣擁有豐富的風力資源,為何遲遲未能發展出成功的案例?接著就讓我們一同探討台灣風電的發展現況和挑戰。 (延伸閱讀:公民電廠是什麼?公民風電該怎麼走?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為何少不了它?

 

你是否想過「風力發電機」、「環境」以及「民生」三個層面能夠共存嗎? 


這個課題在台灣是非常值得探討,現今台灣面臨了電力供需失衡的狀態,再加上石化能源資源不足,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取得電力保持工業及民生用電的安全? 

 

在永續及淨零碳排的壓力下,目前台灣政府採取天然氣發電作為主力取代高碳排的燃煤發電,並佈局提升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然而再生能源部分,要考慮到太陽能發電還有鴨子曲線效應1僅白天發電的問題,且地狹人稠的台灣光靠太陽能發電仍無法補足逐年上升的用電量,因此風力發電會是一個可以並行、相輔相成的選擇。

 

圖一、鴨子曲線效應(太陽下山後傍晚用電尖峰就需要其他發電機組來補足)資料來源:台電月刊

 

為什麼台灣要發展風電? 

 

根據國際離岸風電工程顧問機構4C Offshore統計,台灣位屬全球前二十大優良的風場環境,而這是台灣應該把握的資源。風力發電有許多優勢:如穩定的發電可以彌補晝夜太陽能發電不足的時段,且風力發電裝置佔地面積小,再加上單位發電容量較高,在適當的位置安裝就可以捕捉風能轉換成電能。 

 

以現行已裝設的陸域風機裝置容量來說,一支2MW的風力發電機,並假定一年平均能夠發電時數有2,500小時,因此一年就能產出大約5百萬度電。

 

以一般家戶年平均用電3,732度為例,相當於一支風機的年發電能夠提供1,340戶的年用電。更不用說風力發電機的佔地面積僅僅只需要625平方公尺,如今陸域風機單位裝置容量提升到4.2MW,離岸風機更能夠高達10MW,是現行的2~5倍。 

 

圖二、台灣在全球風速排行 資料來源:國際離岸風電工程顧問機構4C Offshore

 

雖然台灣有如此優良的先天因素,以及風力發電機穩定且高效率的發電,但背後還是有需要正視的問題,例如風場鄰近居民常反應的低頻噪音、眩影,以及環境爭議,譬如可能影響鳥類飛行、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態等等。如此種種都是目前風機廠商、開發商、政府主管機關、當地居民以及環保團體等利害關係人互相拉扯的燙手山芋。 

 

但台灣缺電問題在即,我們是否能找到一個再生能源、居住權益與環境議題的平衡點呢?

 

台灣若要走向淨零,將勢必提高再生能源使用,而台灣風力資源豐富將有助於實現該目標,但究竟陸域風電在台灣究竟面對什麼樣的關鍵議題呢? 

 

若要審視台灣風電遇到的挑戰,必須要了解陸域風場當前開發的流程。風力發電從無到有,從有到核准,從核准到商轉,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且不確定性高的流程,也正是因為眾多不確定因素導致開發困難。 

 

陸域風力發電廠籌設應具備條件 

 

首先,開發商需要在選出具有潛力的場址後,向相關主管單位申請並確認非位於敏感區域。接著需要向地主或土地機關徵詢土地使用同意,並與台電申請併聯點位等。 

 

此外,最重要的環境影響評估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也需要通過環評審查及召開公聽會。在上述條件齊備後,才可取得地方政府同意書,並遞件至能源署申請籌設許可。而籌設許可還僅僅只是三個階段的其中第一步,後面將迎來更具挑戰的施工及商轉階段。 

 

取得上述文件往往需要歷時超過2年以上,所以台灣有許多風場專案還未走完流程就已胎死腹中。如此繁複的流程,除了考量風場設置的安全外,更重要的是政府期望保障地方居民及環境權益。

 

圖三、台灣近十五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圖,可見太陽能裝置突飛猛進反觀風力發電裝置進展平平。資料來源:台電公司網站 

 

陸域風電籌設的關鍵議題 

 

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開發風場需要處理的議題之一,以陸域風機的情況來說,2023年能源署與環境部研討,將陸域風機裝設規則由原本250公尺內無住宅免環境影響評估的規則修改提升至500公尺,目的在於保障當地居民居住品質、降低風力發電機組的影響。

 

因此風機廠商及開發商在取得籌設之前,通常會實施環境影響評估,進行長達一年半的環境調查,內容涵蓋鳥類、生態、噪音、居民意見等等的因數,且環評書更需要取得環保署委員及當地居民利害關係人共同檢視後才能通過。因此能通過環評的案件,往往都是經過繁複考量,確認對環境及居民不會有嚴重影響。 

 

在環境議題之上,更重要的是地方居民是否支持風場專案。以地理情況來看,台灣有著優良風場的西部沿岸地區,大多都是生活條件比較不佳、人口外流嚴重、高齡化及資源缺乏的偏鄉城鎮。

 

俗語說:吃果子要拜樹頭,運用當地資源就要回饋當地使其創升級活絡。觀察當前台灣情況,施設風力發電機較難提供太多長期就業機會、或刺激當地經濟發展。

 

且現行開發商多是直接給予一筆回饋金提供社區運用,但卻因為缺乏長期規劃,使回饋金運用上無法實質改變當地面貌。風場所在社區的利害關係人大多都無法得到有感的回饋。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現在興建風力發電變得妖魔化,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改變模式轉向公民風電 

 

相較於10年前,如今再生能源蓬勃發展、市場條件更優,加上現今風力發電機組發電效率及容量提升,開發商面臨的開發議題不再只是成本與供需。居民的聲音已逐漸成為開發商與政府關注的焦點,所以如何與地方共享再生能源效益,會是接下來再生能源開發的關鍵思考。 

 

台灣既有許多太陽能已採行公民電廠,讓居民可以投資並共享收益。風力發電能以此為借鏡,讓當地居民及利害關係人可以共同參與,一同探討風力發電機組設置的利與弊。

 

除此之外,有計畫地使用風場回饋,也都能更永續地經營風場與社區,使風場影響與利害關係人關係達到更高的平衡點。當風場能達成共有及共享,居民就能將這個龐然大物當成好鄰居共同維護,也讓台灣在未來擁有穩定且安全的用電。下一篇文章,將透過英國案例,探討公民風電如何能促成能源、環境與民生的共存。 

 

※本文授權自《山火石資本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