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公民電廠是什麼?公民風電該怎麼走?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為何少不了它?

公民電廠是什麼?公民風電該怎麼走?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為何少不了它?
撰文: 山火石資本股份有限公司/曾妤方、蕭詠霖、莊湘緹     分類:風力發電     圖檔來源:台電提供 日期:2024-03-29

在台灣,政府推動再生能源轉型的政策中,公民電廠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促進再生能源的發展。然而,雖然台灣有公民電廠相關的政策支持,但公民風電發展仍面臨挑戰。

你了解「公民電廠」嗎

 

公民電廠是以公民為參與主體,包含村、社區等在地性參與。除以在地居民優先參與外,亦鼓勵結合利害關係人,透過創新營運模式,共同打造再生能源公民電廠。也就是說,公民電廠擁有多元化參與方式,能讓更多人參與,並強化地方與電廠間的連結。

 

台灣再生能源轉型,公民電廠不可少

 

台灣設置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達20%,近年來政府著手推動能源轉型,而公民電廠即是推動再生能源的一種實現方式。

 

這個概念是從歐洲引進,由全民自主發展的再生能源事業,一群人共同出資合建電廠、管理營運並共享收益。以國外成功經驗發展,台灣近年來已透過許多企業團體、民間組織共同推動在地公民電廠發展。

 

201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正式納入公民電廠示範獎勵條文,政府為鼓勵再生能源,明訂再生能源躉購制度,也為營運公民電廠之主要收益來源,更可以提供公民電廠保障利潤。

 

2020年公布「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這時台灣以合作社模式推動公民電廠才剛起步。

 

台灣政府推動再生能源公民電廠之政策(資料來源:山火石資本)

 

2020年《能源轉型白皮書》指出,架設「公民電廠資訊網」成立專責窗口、檢討法規、提供適當誘因與推動機制,以推動全民參與公民電廠設置,讓民眾將能源供應的權利掌握在己,近一步讓能源分配和管理形式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  

 

公民電廠能用在哪?

 

目前,台灣大多數的公民電廠仍以入門門檻低的太陽光電為主,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土地狹小的台灣,到底什麼樣的綠能,才能達到能源轉型與地方發展雙贏?

 

台灣擁有優良的風能資源,且陸域風電開發成本逐漸降低,顯示風力發電是目前最具經濟可行性的再生能源之一。

 

不過在台灣開發公民風電卻不是那麼順遂,由於風機集資門檻高,加上民眾對於風電了解不足,涉及利害關係人的複雜程度須慎加考量,如:居民抗爭、環保團體、地方意見領袖等,時常延宕開發計畫,所以就算有業者有意願推行公民風電仍窒礙難行,導致目前台灣尚未有成功的公民風電的案例。

 

說起台灣公民風電,目前最貼近的案例是2011年展開了為期5年的「澎湖低碳島示範計畫」,其中風力發電為主要策略項目。為此,澎湖縣政府首創全民入股,成立澎湖能源開發公司,由政府和民間合資。但由於台澎海底電纜供電,未依時程完工,重要股東資金未到位,民間入股資金也不踴躍,導致能源公司遇到困難。

 

讓風電開發不再窒礙難行

 

觀察國際上的成功做法,在推動再生能源過程中,特別是陸域風電,越來越強調再生能源必須與當地社區共享自然資源帶來的利益,因此必須使當地居民受益,並刺激地方經濟。公民風電的發展形式多樣,列舉下方常見的兩種形式:

 

合作社:是一種公民參與電廠的選擇,也是歐洲推動能源轉型的主要形式,歐洲目前約有3500間能源合作社。

 

經由合作社模式投入再生能源開發計畫,由社區居民及其利害關係人直接參與風場規劃、選址、營運與就業,最終分享售電利潤,藉此吸引民間投資,降低風力發電開發過程中居民的疑慮與爭議。


社區回饋:再生能源建設當中尤其以太陽能以及風力發電「綠能回饋金」發展最為多樣化,常見在地參與途徑如:挹注於當地的獎助學金、村里辦事處作為社區福祉中心、提升當地就業機會、活絡當社區互動。

 

除了上述兩種常見形式外,公民風電未來發展有各種可能。藉由多元化的模式,讓社區居民除了享有穩定且有保障的回饋,還能讓更多未滿足的需求被實現。

 

台灣公民風電該怎麼走?

 

公民電廠的推動不僅涉及能源發展及環境保護間的調和,更加入地方創生及人文地緣等社會科學層面的因素,公民電廠之普及程度及推廣歷程都是政府檢視能源轉型執行成效的重要指標。

 

而台灣邁向公民風電成熟化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不僅須強化與社區連結,更需要與居民深入交流。相信對社區居民而言,權益是否被保障,或最初的承諾與信念是否能夠被實現,才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授權自《山火石資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