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溫,企業要生存,如何更聰明製造、更綠色經營,成為最急迫的課題。」桃市府經發局長張誠強調,以AI為核心的智慧製造,能幫助企業降低停機時間、提升良率、做出即時供應鏈決策;低碳管理則是國際市場通行證,沒有碳盤查與節能成果的企業,很快就會被國際供應鏈拒於門外,對中小企業來說,智慧化是成本曲線下移的武器,低碳化則是開拓市場的鑰匙。
逾百家企業熱烈響應桃園市智慧產業學院「政府補助計畫申請DIY」講座,展現企業升級轉型需求殷切。
◎AIX低碳不再是選擇題 三大策略引擎
當轉型不再是加分題,而是攸關企業存亡的生死線,桃園市長張善政指出,桃園擁有超過一萬二千家產值逾四兆元的製造業,桃園市政府為協助產業邁向雙軸升級,去年成立智慧製造服務中心,今年升級為智慧產業學院,結合人才培訓與產業輔導,促使兩條轉型路徑系統化落地,幫助企業用最短時間啟動轉型。
桃園市智慧產業學院院長吳天勝表示,學院以人才培育、產業輔導與示範場域三大領域為策略核心,首先在人力資源方面,透過涵蓋智慧製造、AI應用與低碳技術的深度課程,針對不同層級推出差異化方案,例如「企業競爭力專班」助高階主管與決策層建立AI與ESG整合、供應鏈韌性及智慧工廠策略的宏觀視野;「生產力專班」針對基層與中階員工,著重在生成式AI的實務應用,如自動生成報告與資料整理,即學即用。
「AI應用系列課程獲得熱烈迴響,累積超過九千人次報名,不少學員反饋能在最短時間產出最大效益,成為實務導向教學的最佳驗證。」吳天勝表示,中小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常受限於成本與門檻障礙,學院提供製造業低碳化與智慧化升級診斷,協助申請各類補助計畫,降低實際推動時的阻力,同時積極串聯產官學研與公協會力量,讓企業獲得更綿密的支持網絡。
桃園市智慧產業學院推動「人才培育 × 產業輔導」雙服務,為桃園企業數位升級的重要推手。
最後則是建構雙軸示範場域,讓企業在真實環境中看到AI與低碳結合的可能性,透過iPAS智慧專業人才課程及數位減碳工作坊,讓企業可依照自身狀況逐步推進,從短期感測器與指標導入、中期發展能源管理系統、長期導入數位孿生與碳足跡追蹤。吳天勝強調,透過三階段落地路徑,提供可操作藍圖,讓雙軸轉型不再是抽象口號。
桃園市智慧產業製造學院院長吳天勝表示,建構人才及產業雙軸轉型的示範場域,有助企業看見AI與低碳結合的可能性。
◎從關稅風險到智慧韌性 邁向智慧運籌
張誠表示,面對全球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智慧製造也是企業管理風險的利器。透過數位孿生技術模擬不同關稅與原物料情境,靈活調整排程與產線,在波動市場中保持穩定毛利;同時藉由預測性維護與製程優化,降低能源消耗與報廢率,也為吸收關稅波動預留足夠空間,確保營運韌性。
此外,智慧化也幫助企業建立透明且可稽核的碳足跡數據鏈,符合歐盟CBAM與供應鏈盡職調查等規範,避免被加徵成本或排除市場,在合規上取得先行優勢。「智慧化強化企業面對風險的緩衝彈性,能將外部不確定因素轉化為內部決策因子,而非事後承擔。」張誠直言,未來,開拓市場必須考量產品夠不夠綠(指永續),不綠就賣不出去,AI與低碳視為企業構築底氣的兩大支柱且缺一不可,否則將在國際競爭中失位。
桃市府經發局長張誠指出,未來產品原料及製程的含碳量,將成為市場開拓、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
而在智慧製造與全球貿易之間還有一段關鍵環節「智慧運籌」,即指物流。傳統上,物流被視為必要之惡,也是企業不得不承受的成本,但在智慧運籌的思維下,將轉為企業價值的新槓桿。為此,桃園正推動「供應鏈暨物流智慧運籌聯盟」,以跨國型企業輝達與台積電等為借鏡,串聯製造端與客戶端,打造從工廠到市場的完整鏈結。
張誠強調,桃園市的最終目標是導入物理互聯網( Physical Internet ),讓IoT不只是虛擬數據交換,而是把實體製造、物流與商務運作如同數據封包方式,進行模組化、標準化流通,實現端到端的智慧化與低碳化。當PI模式落地,不僅強化在地隱形冠軍企業量能,更將桃園塑造成亞太供應鏈樞紐與示範城市。
隨著降低成本與開拓市場成為企業的永恆命題,沒有 AI 就不智慧,沒有低碳就不永續,張誠強調,桃園要讓企業在這兩條軸線上同時備足底氣,並透過智慧運籌與 PI,為城市與產業建立新世代的韌性。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