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忽視氣候風險=財務自殺?但這類投資回報率高達19倍!企業永續自救7招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忽視氣候風險=財務自殺?但這類投資回報率高達19倍!企業永續自救7招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日期:2025-02-08

2025年世界經濟論壇(WEF)達沃斯年會正式落幕,會中發布的多份重磅報告,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風險與轉型契機。2020至2024年間,全球企業因氣候災害蒙受的經濟損失已突破1兆美元大關,

然而報告同時指出,企業若積極投入氣候調適,每投資1美元最高可創造19倍回報。那麼在這場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氣候變局中,企業該如何轉危為安?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報告中的關鍵轉型策略。

全球氣候風險加劇!企業20年間已損失超過上百兆元

 

根據國際災害數據庫(EM-DAT)最新統計,全球企業因氣候災害遭受的經濟損失呈現驚人增長。自2000年以來,累計損失已突破3.6兆美元(約新台幣118.22兆元),且損失規模在短短二十年間翻了一倍有餘。

 

從2000-2004年的4,500億美元,暴增至2020-2024年期間的1兆美元(約新台幣32.84兆元)以上。

 

這些數據僅反映了企業的直接損失,如設施破壞、保險賠付等,若將對員工長期健康影響、生產力損失等間接衝擊納入考量,實際損失恐更為驚人。

 

根據國際災害數據庫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球企業因氣候災害累計損失高達 100 兆元,其中影響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為乾旱,其次則是風暴和野火。 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報告

 

報告指出,儘管有72%的大型企業已意識到氣候風險,但多數低估其影響,或因難以準確評估整體價值鏈受衝擊程度,而遲遲不願加大對永續行動的投資。

 

世界經濟論壇警告,企業面臨的氣候轉型風險不僅限於自然災害,還涵蓋政策法規(如CBAM、碳價)、技術變革、市場需求轉向及企業聲譽(氣候訴訟)等層面,若不及早應對,潛在財務損失恐將進一步擴大。

 

氣候投資回報率最高19倍!還能掌握這5大優勢

 

企業投入氣候調適行動的 效益遠超過成本,碳揭露組織CDP(國際碳揭露計畫)數據顯示,企業每投資 1 美元於氣候調適措施,可獲得 2 至 19 倍的投資回報。

 

這些回報來自於降低氣候災害帶來的營運風險、提升能源效率、優化供應鏈管理以及開發綠色市場機會。

 

報告指出,領先採取綠色轉型的企業,將在這幾個方面取得優勢,例如:

 

1. 增加人才吸引力:約有24%求職者表示不願進入永續形象不佳的企業。

 

2. 綠色市場成長:綠色產品市場成長強勁,永續消費品市場年均成長率(CAGR)達 9.9%,儘管目前僅佔 18.5% 的市場份額,但已推動全球消費品產業三分之一的成長。

 

3. 營運效率提升:透過提升營運效率,全球企業平均可減少月10%的碳排放,同時降低營運成本,且約 50% 的企業可在零額外成本下,實現範疇 1 和範疇 2 的減碳目標。

 

4. 降低法規風險:歐盟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將於 2026 年全面生效,報告顯示,若企業 成功減碳 55%,其 EBITDA(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 預計 可提升2至6%,遠優於未採取行動的企業。

 

5. 營運成本降低:環保表現優異的企業,通常能以較低的融資成本(如較低的貸款利率或更好的投資條件)獲得資金,這讓它們在市場上比競爭對手更有優勢。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企業積極投資減碳行動可掌握以上五大優勢。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報告

 

面對全球永續轉型浪潮來襲,報告強調,企業若能及早採取行動,不僅可降低氣候風險帶來的衝擊,更能在低碳轉型浪潮中搶得先機,創造永續競爭優勢,並掌握長期成長機會。

 

企業七大轉型方法一次看

 

為此,世界經濟論壇也提出七項具體的永續轉型方案,供企業管理者進行參考:

 

圖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報告

 

1. 進行全面性氣候評估

 

企業需要系統性評估不同暖化情境下對關鍵資產的威脅,包括分析資產曝險程度(災害發生機率)與脆弱性(可能造成的損害程度),並涵蓋各類型資產、價值鏈環節及災害類型。

 

風險量化可採用評分法或更精確的財務評估方法,協助企業識別需要深入關注的高風險熱點。

 

2. 投資氣候適應性業務

 

企業需要制定全面的適應與韌性計劃,橫跨三個層面:策略層面(如轉變商業模式,增加服務收入或減少不動產依賴)、營運層面(如建立備用物流計劃或安裝防洪設施)、財務層面(如運用保險轉移風險或設立風險準備金)。

 

報告指出,成功的適應計劃應包含建設韌性基礎設施、系統與危機處理程序,並建立預警機制,確保業務持續性。

 

3. 重塑業務組合

 

隨著淨零轉型加速,企業可透過重塑產品組合開拓新市場潛力。這包括識別創新與永續實踐可推動成長的領域,例如再生能源、永續農業及循環經濟解決方案等。具備強大適應策略的企業能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更快恢復,並藉由更廣泛的災害管理能力吸引客戶,培養忠誠度。

 

4. 建立氣候風險監測系統

 

企業應將氣候風險監測和外部報告整合入營運與規劃中,而非僅視為合規檢查表。透明的報告不僅確保符合強制性要求(如歐盟CSRD),更是向投資者和合作夥伴展現永續投資價值的機會。持續監測風險並報告進展,使企業能從過往經驗學習並改進策略。

 

5. 提升氣候風險治理

 

企業應在內部建立,氣候風險管理目標和關鍵績效指標(KPI)並在組織內建立明確的責任歸屬。其次,企業應將氣候風險納入各類決策過程,包括策略制定、資本支出計劃、投資審批、供應商選擇及維護規劃等,以便更好地預測未來挑戰,避免意外成本。

 

6. 將氣候風險納入日常營運考量

 

企業應建立全組織的氣候風險意識文化至關重要,氣候風險不應僅限於永續團隊負責。以房地產企業為例,這涉及評估地點風險、使用永續材料、規劃節能冷卻系統等多個面向。管理層需以身作則,透過培訓、工作坊等方式,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與財務目標同等重要的績效指標。

 

7. 發展有效的氣候風險系統

 

企業應建立和調整量測工具,評估實體和轉型風險,這包括設計新指標、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模型。可運用無人機、物聯網、地球觀測、擴增與虛擬實境、進階運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評估風險、建立韌性。同時,企業需要培養團隊具備評估和應對氣候風險的專業知識,可透過員工培訓、增加知識資源及聘請風險管理專家等方式達成。

 

完整內容,可參考:世界經濟論壇《不作為的代價:給CEO的氣候風險指南》(The Cost of Inaction: A CEO Guide to Navigating Climate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