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減碳除了以科技為主的碳捕獲、再利用及封存(CCUS)外,透過大自然增加碳匯是少數能夠直接減抵企業碳排放之關鍵技術。
隨著「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Task Force on Nature 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正式版本於2023年發布,除了藉此評估營運對大自然的衝擊以及對自身的影響,企業可進而發展維護大自然碳匯系統的自然解方。
最後,隨著IFRS S2 「氣候相關揭露」與歐盟永續報導準則 (ESRS)紛紛出爐,透過與國際永續揭露準則的接軌並取得確信,建立投資人及相關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信心與信任,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氣候變遷在全球各地造成不可逆的負面衝擊,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威脅。
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不可避免的同樣遭受嚴重衝擊,依據PwC發布的「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全球(22%)、臺灣(17%)企業領袖認為在過去五年中,氣候變遷對企業獲利造成重大影響,而有更多(全球30%、臺灣25%)企業領袖認為氣候變遷將在未來三年高度影響企業獲利。
即使調查結果顯示景氣最壞的時候已過,越來越多企業領袖感到因應變氣候變遷的急迫性—不僅要轉型,更需要目標更具體、範疇更廣、速度更快的「重塑」,方能保持獲利能力。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企業重塑的三大關鍵
協助企業在氣候風險日益高升之情況下,提高韌性、化危機為轉機,資誠提醒企業進行以下三大重塑關鍵:
1. 整體營運策略整合是必要課題:
因應氣候變遷影響,全球碳排放有價化所衍生的碳稅、碳費及碳交易法規,不只高碳排產業財務績效會受到影響,綠色通膨也將間接影響更多產業,因而對全球經濟體系造成重大影響。
要永續發展,企業必需評估短中長期下,法規及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對自身產品、產業鏈、營運方式的影響?如何因應?及對未來的財務影響?
2023年發布的國際永續報導準則IFRS S2,要求企業揭露以下因應氣候變遷策略相關之資訊:
(1) 企業的資本支出、重大收購及撤資、合資、業務轉型、創新、新事業領域及資產報廢等等之計畫,其資金來源,以及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短中長期影響。
(2) 與低碳經濟相關之產品收入增加、因氣候事件對資產造成的實體損失成本、氣候變遷減緩調適相關費用等等項目,對企業財務績效及現金流量的短中長期影響。
從這些要求,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的最高決策單位將氣候風險和機會對企業的影響整合到營運策略的考量,是投資人期待企業在氣候危機時代維持及提升其企業價值的重要關鍵。
企業也需要使用氣候量化模型進行不同時間軸下的氣候情境分析及韌性評估,供決策單位參考。
2. 創新轉型加速脫碳是必要路徑:
企業需要根據氣候變遷的趨勢和需求,創新和轉型自己的營運模式,以創造競爭優勢。雖然,調查結果顯示,「氣候友善投資報酬較低」位居減碳挑戰的第二位,但全球(41%)與臺灣(29%)企業領袖在過去一年中,已能夠接受氣候友善投資報酬率較其它項目低,並且在他們當中約四成(41%全球與39%臺灣企業領袖)表示可接受較其它投資項目低4%以上。
這正顯示領導者以宏觀角度創造長遠利益,把握當下挹注投資,擘劃淨零路徑,進一步搶得永續商機。
資誠建議企業可透過與供應商合作,開發低碳產品和服務,如低碳汽油、低碳預拌混凝土和水泥、綠能電弧爐煉鋼、及其他次級生產或再生循環之產品,以滿足環保意識和需求。企業也可以通過數位化、智能化等方式轉型,改善自己的生產和運營效率。
同時,除了氣候行動,自然為本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也是全球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重要關鍵。
雖然在「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中發現,高比例的全球(36%)與臺灣(35%)企業領袖表示不打算投資大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成本、技術與監管標準均可能是企業領袖卻步之原因,惟除了以科技為主的碳捕獲、再利用及封存(CCUS)以外,透過大自然增加碳匯是少數能夠直接減抵企業碳排放之關鍵技術。
根據PwC調查,全球55% GDP(約58兆美元)中度或高度仰賴大自然,且在全球19家主要證券交易所中,51%公開發行公司市值暴露於重大自然風險。
資誠建議企業可透過2023年所發布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Task Force on Nature 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正式版本, 評估營運對大自然的衝擊以及對企業的影響,從而發展維護大自然碳匯系統的自然解方。
臺灣主管機關也積極推廣自然為本解方,目前除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外,森林經營碳匯及竹林經營碳匯之方法草案也已進入公告期,未來勢必有更多負碳技術被核可,資誠建議企業必需持續關注並投資相關方案。
另外,環境部今年2月已發布首批143項自願減量方法清單,企業應積極投資和執行此類減量技術成熟、可計算且有成功案例的自願減量方案。
3. 接軌國際透明揭露是必要做法:
永續風險與機會及其因應對企業短中長期財務影響的評估與揭露是國際趨勢。
國際永續揭露準則IFRS S2 「氣候相關揭露」公報,聚焦在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之財務影響。
臺灣金管會規定自2027年起採循序漸進方式推動,企業需在股東會年報中,從合併母子公司集團角度,揭露使用情境分析來評估之氣候韌性和短中長期之財務影響,在揭露範圍更廣、資訊更深、時程更早、責任更重之多重挑戰下,企業如何正確及時提出符合準則規定的揭露資訊,相關制度及流程必需盡早建立。
除此之外,歐盟也在2023年敲定歐盟永續報導準則 (ESRS) 的主要內容,除了歐盟上市公司及大型企業,也影響到在歐盟有重大業務的臺灣跨國企業。
另外,企業亦應考量揭露內容取得外部確信,確保資訊品質,取得利害關係人信任。透過與國際接軌的透明揭露,建立投資人及相關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信心與信任,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以永續思維建構長期競爭力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之「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分析結果,未來十年全球前10項長期風險中,有半數來自環境風險,極端氣候事件更是榜首。
氣候變遷的危機迫在眉睫,因此,企業如何加速調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動,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和機會,將是企業未來10年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資誠建議企業因應氣候變遷,除了從減碳開始外,研發新型氣候友善產品、服務與科技,協助顧客加強氣候韌性,將氣候風險、大自然風險納入治理考量、策略擬定,並與財務績效連結,揭露永續成果並取得確信,贏取利害關係人信任,讓永續思維化為企業長久經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