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2018年起,沒有一次開會沒提到永續相關的事」,台泥如何顛覆高碳排產業,水泥發貨量少 4 成,營收仍成長?

「2018年起,沒有一次開會沒提到永續相關的事」,台泥如何顛覆高碳排產業,水泥發貨量少 4 成,營收仍成長?
撰文: 經理人/簡鈺璇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右三)與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同事。 侯俊偉攝影 日期:2022-12-09

採訪當天,先由台灣水泥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幾位重要成員,分享各自的工作,幾乎每個人都提到董事長張安平的支持。

永續辦公室資深協理葉毓君說,「2018 年到現在,沒有一次股東會、法說會、員工大會,演講裡不提到永續相關的事情。」

稍晚,董事長加入訪談,開口第一句話,就讓人感受到永續的迫切性。「不是我要不要強調的問題,重點是你相不相信,溫室氣體會對地球造成傷害,你要從心裡相信這件事的影響很大。」2017 年接掌台泥的張安平接著說,「(環境永續)這對我來講,像快要進入宗教的感覺。」

 

基於這份強烈的信念,台泥董事會在 2018 年成立「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從一人辦公室,擴展到目前約 40 位成員,來自台泥各部門及多個關係企業。

 

永續辦公室第一位成員、資深經理陳怡中指出,低碳水泥、資源循環,及綠色能源是台泥未來 10 年主軸。2019 年台泥主動承諾科學基礎減碳倡議行動(Science Based Targets,SBTi),2020 年通過 SBT 科學家會議,為東亞首家承諾並完成科學減碳設定的水泥業。


領導者全身心投入,帶動全組織化信念為行動


水泥業在當代社會是個矛盾的存在:高污染,從原料到燃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卻是必需品,迄今仍是不可替代的建材。

 

上任以來,張安平就以 3 大經營方針為指引,推動組織轉型再造:「第一,我做的事情對地球和社會是好還是壞,壞我不做!就算賺錢,我可以選擇不做。第二,我有 1 萬 5000 個員工,我要照顧他們的生活。第三,企業必須永續經營,有獲利,得到股東支持。」

 

張安平直言,他做這些事,並不是從 ESG(環境、社會、治理)這些外力加諸企業的框架來思考,而是回歸到對於生命的尊重和省思:「當食物、安全感夠了,為什麼要繼續貪婪(greed),不去想未來的環境?」

 

要變革水泥業,首要之務是直面產業的碳水空污。台泥研究室資深副理張耀元說明,水泥製造有 60% 的碳排來自原料端,因為石灰石加熱後會產生二氧化碳;另外 40% 的來自燃料,主要是煤炭。

 

跨部門協作、智能化管理,水泥替代燃料使用率達 20%


因此,台泥的永續工作一大部分著力於「利用替代原、燃料,達到減碳效益。」工務部資深副理張聆樂表示,水泥廠很早就有做循環經濟,「但以前專注生產,現在從廠長、幹部到基層人員都會設法將理念化為實際行動,依據替代燃料特性,調整生產設備與製程確保水泥品質穩定。」

 

「當初進台泥,沒想到要走循環經濟和替代原燃料這條路。」張耀元說,「我現在的工作很像城市尋寶者,只是這個寶藏,是工業、事業產生的廢棄物,我們會研究如何回收再利用,取代生產水泥的原料或燃料。」


來自關係企業台泥資訊專案主任吳炳翰,原本以為台泥就是賣水泥的,因為大學期間就接觸到台泥的永續活動,選擇加入公司,「想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現在,他負責智能化管理系統,包括分析各廠的碳排放量數據、應用 AI 運算替代原料的合適配比,「永續要減碳,沒有好的管理工具很難進行。」

 

過去 3 年來,台泥在台灣、大陸合計已處理超過 2700 萬噸的城市廢棄物,相當於處理超過 30 個台北市一年的垃圾量。2021 年協助半導體、鋼廠等產業處理廢棄物,占全台總量 5.5%。

 

2022 年前三季「非水泥」營收比重,更從去年同期的 16%,成長到 29%,儘管今年以來水泥發貨量降低 30∼40%,集團營收仍然正成長。張安平說:「我們好像習慣性地認為所有東西都要成長,但有些東西不需要成長,水泥就是。」台泥無懼於顛覆自我,將持續朝循環經濟、新能源邁進。

 

延伸閱讀:

百事、雀巢高喊 ESG 口號,4 年過去塑膠量不減反增!為何聯合國擬強力約束製造業

不是資歷深、年紀大的說了才算數!辜成允如何為70年台泥換血、讓年輕人坐大位?

 

※本文授權自經理人,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