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反對「一刀切碳費」!收取碳費要有配套措施,台泥張安平:政府要先做三件事

反對「一刀切碳費」!收取碳費要有配套措施,台泥張安平:政府要先做三件事
撰文: 工商時報/王玉樹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工商時報提供 日期:2021-10-26

環保署已經預告《溫管法》,明定要對國內200多家排碳大戶收取碳費,外界預期未來每噸二氧化碳要收到100元左右,對此身為被課費名單之一的台泥大家長張安平,26日表達反對「一刀切的碳費」制度,認為要有「配套措施」。政府有要求企業計算碳足跡、考量規模大小不同企業對碳權承受敏感度等三件事要先做。

已經宣示跟上國際水泥廠,在2030年減碳25%的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自己支持碳權、碳稅(費)、碳交易這三塊,因為碳要有成本,否則降不下來。但這不是給個單一碳稅,而是一定要有配套。

 

他說明,若一家企業每年往下減5%排碳,是一個碳稅,但另一個沒減,也是一個碳稅,這樣模範企業與一般企業都課徵相同的稅,最後就會沒有人要減碳,而且業者也會將這些碳費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他反對「一刀切下的碳稅」。

 

相對齊頭式的碳費,張安平較支持碳交易制度,減排超過核定額定量的公司,可以拿出來賣給達不到減排量的公司。他說,這樣就是讓減碳做不好的公司,去補貼做的好的公司,大家就有動機去減碳。台泥調查過,碳交易制度下降低的排碳量,比一刀切的碳稅更有效率。「說做碳交易台灣市場太小,這我聽不懂,甚麼叫太小,看你要不要做!」

 

所謂的配套措施,張安平建議政府有三點要做,第一是要求「碳足跡先做」,必須請企業把碳足跡算清楚,否則怎麼知道如何打稅?公司又怎麼知道如何減碳。其次進口產品也要有收取碳費,產業競爭才公平。

 

第三點他說是最難的,就是要注意不同規模企業面對碳權的敏感度。像科技業大戶,碳權成本壓力對它沒那麼大,閉著眼睛都可以買,但是弱的企業怎麼辦?到時碳權可能都被規模大的買走。

 

9月剛結束的台泥供應商大會,張安平就對280多家供應商要求兩大重點,除一個是採購要透明化,另一個重點就是要供應鏈廠商增加碳足跡計算,並保證如果他們不知道如何計算,台泥有顧問可以幫忙。

 

最後他提醒政府,不能把碳稅當稅收,用在其他預算上,而要花在解決減碳的事項上。

 

延伸閱讀:

《產業》中美晶徐秀蘭 新任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長

租車巨擘赫茲訂購10萬台特斯拉汽車

 

※本文授權自工商時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