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界素有「併購天王」美名的盧明光,至今主導 10 多個併購案,幾乎戰無不勝。1998 年投資中美矽晶製品(下稱中美晶),2007 年接董事長,帶著徐秀蘭(現為中美晶、環球晶圓董事長)展開多次併購,讓中美晶規模飛快擴張,從 2006 年營收 45 億元,2021 年達 688 億元,15 年來翻了 15 倍。
盧明光指出,當時接手中美晶時,公司在全球矽晶圓材料廠排名 11,但因為半導體產業進入門檻高,新的進不來、舊的也很難被挑戰,「我知道第一、第二名是誰,後來就一個一個買。」
每一場併購,中美晶幾乎都是以小吃大。2008 年,中美晶買下美國半導體磊晶廠 Globitech;2011 年將集團的半導體產業分割出去,成立「環球晶圓」(下稱環球晶);2012 年收購當時全球第 6 大的日本晶圓廠 Covalent Material Silicon(CVS);2016 年併購丹麥浮融帶長晶法晶圓製造廠 Topsil 與全球第 4 大矽晶圓製造與供應商 Sunedison Semiconductor(SEMI)。透過分割與 3 次併購(參見下方圖表),讓環球晶成立 5 年,就躍升為全球第 3 大矽晶圓製造商。
圖/經理人
接下虧損中的公司,要先有止血策略
為什麼這些比環球晶大的公司,願意接受求親呢?
「我本來就是做矽晶圓,只是做的沒對方好,」加上除了 Topsil,其他公司都有財務問題,增加談判籌碼。盧明光表示,最重要的是,自己平常對產業鏈都有研究,雖然設備不同,但基本原理一樣,「我們只是設法發揮它的長處,再補強弱點。」
今年 74 歲的他,在分享近 20、30 年前的併購案時,仍能精確說出雙方當時的財務數字,可見調查之深入。徐秀蘭過去接受《經理人》專訪時也曾分享,通常在決定併購前,他們就會先模擬演練,如果看不出該公司虧損的原因,也想不清楚怎麼止血,就不能行動。
以併購 Globitech 來說,當時該公司雖然還在虧損中,但前幾年營業額都在成長,虧損也在減少,這些指標是正向的。最後發現,他們的銀行負債高達 2950 萬美元(約 9 億新台幣),賺來的錢只能還利息,無法還本金,決定先借錢清償負債,馬上減輕公司的負擔。
2012 年買下 CVS 時,看 CVS 跟台灣的台塑勝高科技規模差不多,但台勝科小賺,CVS 卻小虧。細究成本差異,發現日本公司總部管理成本很高,所以將管理單位從東京移到新瀉(跟工廠同址),也做了人事調整,只留下必要的高層,管理費用節省許多。
做了組織調整後,加上 2012 年 9 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調整匯率,日幣貶值 25%,讓他們創下接手後最快損益兩平紀錄。
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獲利、員工留任、提撥分紅
除了了解公司體質,盧明光指出,在決定併購前,就要思考自己能不能替對方解決問題,或是滿足對方需求。對賣方來說,公司被併購有許多利害關係人,他舉例,大股東一定希望你能幫他獲利或減少虧損;員工其實不太在意誰買,只要公司成長、薪資福利可以變好就沒差;介於兩者之間的管理團隊,則是會關心自己能不能保有飯碗,接著才會擔心員工待遇等。
他的做法是,保有原本的薪資待遇、留任重要主管,共同計畫未來 3~5 年的藍圖。而且向對方保證,如果達到目標,會撥利潤的 10% 分紅,「世界各地的人都一樣,只要誰能了解他的心情、誰給的薪水比較好,他們就能接受。」
不過,回顧過往的併購,盧明光卻說自己「不是因為喜歡,而是不得已。」他早期的併購,都是因為老闆覺得公司「不夠大」,為符合上層的期望,硬著頭皮做。
1991 年,那時擔任光寶集團底下旭興科技總經理的他,因為老闆想把公司變成全球前5大,但當時旭興連前 10 都擠不進,「我就想說買下第一,就能成為第一。」於是,1998 年,營業額只有 8000 萬美元的旭興,要去買當時營業額大旭興超過 5 倍的通用儀器(General Instrument)。
而且通用儀器沒有財務問題,是背後投資者想在公司狀況最好的時候賣出去,引來全球 32 家公司競標,旭興是最後留下的 4 家。最後因為價格談不攏而告吹,「我們連 10 名都不到,敢去買最大的,你就知道膽子要多大了。」
中美矽晶製品榮譽董事長 盧明光。圖/侯俊偉 攝影
盧明光
1948 年生,大同大學電機系,政大企家班畢業。曾任職德州儀器、光寶集團、中美矽晶集團,主導10多樁併購案,現為中美矽晶製品榮譽董事長、朋程科技董事長。
延伸閱讀:
30 年完成近 20 起併購,公司穩居全球前 3 大!國巨集團「策略九宮格」經驗分享
※本文授權自經理人,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