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材〉
十一年轉型路
賠錢貨變小金雞
如果一門生意九年都不賺錢,你願意做嗎?
明基材,這家在面板材料「偏光片」拿下全球前四大廠的材料業者,是目前台灣唯二能生產電池材料「隔離膜」的公司之一,在它擅長的乾式隔離膜領域,已做到全球第三大,該產品去年貢獻公司近五億元營收,創歷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就損益來看,這是它投資這門生意十一年以來第二個賺錢的年度,回首前面九年,這個薄度比頭髮直徑還窄的隔離膜,一直是明基材的賠錢貨。究竟這超過三千多個日子,它如何一路撐到賺錢?
照片中白色的塑膠膜,就是明基材撐了快10年才賺錢的產品─乾式隔離膜。(攝影/唐紹航)
合資夥伴抽手 被迫獨自摸索
不再單押中國 勤耕日本客戶
時間回到二○一○年。當時,中國掀起第一波電動車熱,已是對岸第一大汽車自主品牌「奇瑞汽車」,找上當時急欲轉型的明基材,雙方成立合資公司「達尼特材料」,目標是要在兩年之內量產幾乎被日商壟斷的鋰電池隔離膜。
「強強聯手」的組合理應成功機率不低,然而,後來等著明基材的,卻是一條連續虧損九年的坎坷路。
之所以說坎坷,是奇瑞從雙方合資隔年開始,交車量由盛轉衰,因此把資源從電動車撤出,明基材也被迫從「兩人同行」變成一人摸索,董事長陳建志回憶轉型維艱,坦言當初做隔離膜,「市場、產品、技術統統不熟!」
失去了汽車業大咖後,明基材於是把目光轉向對岸已十分蓬勃、數量有上百家的電池芯廠。但,電池業的高風險性,帶來的是高度的洗牌效應,「我們跟著客戶一路開發產品,最後跟到客戶消失。」陳建志說。
直到一五年,明基材做了一個關鍵性調整。
那年,他們在台灣成立隔離膜業務團隊,一改過去的單邊押注中國,於是,台灣團隊把客戶開發目標,對準了發展電池產業最悠久的日本,他們挑出一個最值得開發的客人,然後花大部分的時間耕耘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