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綠色供應鏈是什麼、企業怎麼做?政大教授:必須拉著上下游打團體戰

綠色供應鏈是什麼、企業怎麼做?政大教授:必須拉著上下游打團體戰
撰文: 經理人/吳美欣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1-22

在2019 年,一紙尚未成形的《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揭示歐盟要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針對碳排重點產業課碳進口稅,並於 2020 年獲歐洲議會投票支持。綠色議題不再只是氣候政策,更牽涉到產業競爭力,替不少企業投下震撼彈,台灣知名企業台積電、日月光、鴻海都嚴陣以待。

根據渣打集團(Standard Chartered)2021 年〈零碳倒數〉(Carbon Dated)調查報告,供應鏈碳排放平均占跨國企業總碳排 73%;67% 跨國企業認為,相較控制企業自身的碳排,處理供應鏈碳排放才是減碳轉型第一步。只是供應鏈轉型沒有想像中容易,該集團 2020 年調查,雖然多數企業都已意識到其重要性,仍有 50% 大中華區企業領袖認為,所在企業轉型至淨零排放的進度仍不夠快。

 

「我都開玩笑說,供應鏈包山包海,什麼都可以跟供應鏈扯上關係。」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羅明琇表示,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在 20 多年前就提出,過去是針對製造產業,希望製程中能降低對環境的危害,但隨著概念發展,綠色供應鏈逐漸轉變成企業追求永續經營的一種方法,產業別也不僅限於製造業,服務業、軟體業等提供無形服務的產業都涵蓋其中。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羅明琇。圖/賀大新攝影

 

羅明琇在實際訪談企業的過程,發現改變困難在於企業的文化慣性,「以前這樣做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一旦企業發現「不得不變」時,就必須面臨更實際的問題——成本考量,「以製造業來說,控制成本是最重要的,」尤其台灣企業多處於產業中游,上有品牌端客戶,下有供應商合作廠,利潤不高,又要提升營運品質,對領導者來說自然是難題。

 

下一個問題是:即使有錢,要從哪個角度去做?產品製作的過程,從研發、製造、組裝、配送到行銷,每一塊應該要做什麼改變?大家都是邊走邊看邊學。能不能找到自己專業內部的人才或顧問,告訴企業,未來在哪裡。

 

如何解決上述困難?在成本面,羅明琇表示,這與品牌方、消費者選擇有關,過去我們認為消費者只在意價錢低廉,現在品牌端的重點則是如何創造價格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舉例來說,透過體驗行銷的方式,讓消費者看到即使價格較昂貴,但能帶來對自然環境、甚至是勞工人權的保障,他們就有機會多花一些錢。

 

在供應商端,麻省理工商學院研究也發現,品牌端若能給予重視永續發展的廠商優先供應資格、協助投資新技術、提供教育訓練等相關協助,也會提高供應商綠色轉型的意願。

 

將永續結合核心業務,轉型才不流於表面

 

不少企業會聘請外部顧問,協助內部進行轉型,不過羅明琇強調,永續必須內化成為企業的底蘊,而不是刻意追求符合某個標準。企業可以聘請外部顧問,獲得國際上最新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取得認證。但是要內化成為企業 DNA,還需要內部人員擁有一致共識,才有辦法相輔相成。

 

產業特性影響策略方向:製造業重製程、金融業算碳定價

 

要達到這個目標,企業首先要評估自己的優勢,將供應鏈轉型結合核心業務,才不會讓轉型流於表象。舉例來說,玉山銀行內部有碳定價機制,員工每做一筆生意,除了估算利潤,還得計算做這筆生意會產生多少碳排放,以碳排放量評估交易。

 

羅明琇指出,雖然金融產業沒有實質產品,但透過把碳排轉化為實質成本,讓員工在評估借貸的同時,也可以選擇客戶,對環保盡一分心力,這就是透過結合核心業務,讓永續有機會發展成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要帶領企業做好永續供應鏈管理,還是得回到最根本的問題,「追求永續的目的是什麼?」是被動因應還是主動因應?前者是被外界環境所迫,不得不做;後者則是主動出擊,走在規定前面,好比很多國家倡議 2030 年要零碳淨排,很多企業就會跟著表示要在期限前達到目標,這心態就不一樣,「當你態度不一樣,就會影響你怎麼去看這件事,不管是產品或是服務,你可以去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企業在供應鏈當中所處的位置不同,也會影響管理綠色供應鏈的策略。以上游的製造業來說,包括原料採購、製造、組裝、配送,製程精進與新產品研發,是製造產業的核心;位於產業下游、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服務業,重點則放在加強與消費者溝通、建立永續的連結。

 

羅明琇指出,無論哪種產業、位於上中下游哪個位置,每個環節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小至減少零件或產品包裝、鼓勵員工多走路,不搭電梯、員工餐標註碳足跡排放量等,大至盤點生產過程中排放多少廢棄物,產品回收再利用,「你願意的話,都可以跟以前做的不一樣。」

 

即使是服務業,也能從通路端著手改變,舉例來說,家樂福設立小農、友善雞蛋專區,在部分店型中標明產地來源、設計圖卡,向消費者傳達環境永續理念;全家便利商店推出友善地圖,提供即期食品促銷,減少剩食浪費,「讓消費者知道我在生活當中,也有辦法為環境資源負擔一些責任。」

 

定期檢核、教育訓練,輔導供應商成長勝過淘汰

 

除了最基本的管好自身企業,現代供應鏈有層層分工的複雜特性,該如何管理供應商?羅明琇表示,這個問題可以分 2 個層面,當你需要去管你的供應商,代表他們仍處於被動狀態,這可能也反映整個產業共識度還沒那麼高,在這個情況下,要影響你的一階供應商、二階供應商,自然比較困難,需要時間讓它演變成產業共識。

 

從選擇、管理到輔導供應商,是一連串工作。過去選擇供應商的指標是價格低、品質好、交期穩定,現在談綠色供應鏈管理,比較直接的做法,是把永續指標當作供應商選擇標準之一。台灣不少電子產業,也都開始挑選符合標準的供應商。

 

羅明琇說,這種做法是宣示效果大於一切,讓供應商知道你很重視這件事情,一階一階影響,就會慢慢從整個供應鏈擴散開來。

 

在管理方面,企業可以根據供應商的永續程度,分成不同等級,並設置檢核標準,譬如表現優良,1 年檢核 1 次;表現中等,半年檢核 1 次外加教育訓練;表現有待加強,可能需要三不五時就派人到工廠走動查看,或要求限期改善。

 

以台達電為例,雖然位於產業中游,但它要求供應商要有短中長期不同的管理機制,定期做問卷調查、評量績效,表現不好的進行輔導,隔一段時間還是不佳就可能終止合作,根據不同供應商,會有不同階段的管理機制。

 

不過實際執行時,自然也會遇到困難。小型供應商常因為資源不夠,無法做好供應鏈管理,即便強硬要求,對方也未必能達標。這時,如果認為對方是適合長久合作的夥伴,應該陪他一起度過黑暗期,釐清哪個製程出問題、哪些新技術可以嘗試、哪些資源可以協助。企業可以透過引介外部資源,或透過公司有能力的員工協助,整個供應鏈才能一起成長。

 

「永續供應鏈以前是『選擇性』去做,現在是必須達到。」羅明琇說,在未來,這將是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門票。

 

圖/經理人

 

延伸閱讀:

庫存變多,反而是好事?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一圖看有「韌性」的企業都怎麼做

ESG很燒錢?零碳供應鏈沒你想得貴,還有 4 種回報!

 

※本文授權自經理人,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