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全球反DEI》台灣企業該如何做好霸凌、性騷防治?專家提4大建議

全球反DEI》台灣企業該如何做好霸凌、性騷防治?專家提4大建議
撰文: CSRone/鍾筱敏     分類:S社會責任     圖檔來源:Getty Images 日期:2025-02-20

2024 年底台灣公私部門相繼發生重大職場霸凌與性騷事件,而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之後,Meta 與麥當勞更相繼解散或縮小 DEI 部門。DEI 就此終結亦或是改頭換面成不同形式發展?台灣企業又該如何面對霸凌與人權議題?本文從管理制度與永續資訊揭露與議合的角度,就教了婦女權益與永續發展聯盟理事長李萍,並將探討重點提供給企業參考。

根據一項分析報告顯示,自 2023 年以來,全球至少有 48 家企業削減或終止 DEI(多元Diversity、平等 Equity、共融 Inclusion)政策,尤其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之後,今年一月初 Meta與麥當勞相繼解散或縮小 DEI 部門,更是引發重大關注,難道人權在永續發展中已不再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麥當勞性侵案內部檢討首度公開!提3大作為...防治職場性騷擾,台灣企業可以怎麼做?

勞動部霸凌案、警察廁所偷拍性騷擾!公部門的ESG社會面螺絲鬆了?​

美科技巨頭不再強調DEI!Google人資長直言:在多元化議題上,未來不再有遠大目標​

 

DEI 的爭議與發展

 

DEI 政策源於美國的平權法案,因此 DEI 的發展通常以美國為中心來看待,隨著這些原則擴及全球,也在各地面臨不同挑戰,導致許多企業緊縮 DEI 政策,主要影響關鍵在於:


1.    政治氣候:川普就任總統之後,美國聯邦機構內部 DEI 計劃的行政命令對私營部門產生了連鎖反應,企業擔心法規風險或失去聯邦合約。


2.    經濟因素:全球在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正在削減成本,而 DEI 缺乏數據支持和衡量標準,使得 DEI 進展難以評估,因此常被視為可犧牲之計劃。


3.    文化抵制:DEI 在不同地區面臨不同文化挑戰,例如在中東和亞洲部分地區,由於根深蒂固的社會階級制度、宗教傳統和性別規範,DEI 倡議面臨阻力。


4.    公眾情緒:保守派團體的反對聲浪日益高漲,他們認為 DEI 舉措不公平地凸顯了少數群體的地位,造成反向歧視或偏袒。


5.    法律挑戰:一些企業面臨 DEI 風險揭露不透明的訴訟,因此聲稱 DEI 措施導致消費者抵制或股票價值下跌。


DEI 策略是否不利於企業發展?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survey)2024 年的一項調查,超過一半(52%)的美國工人表示,在工作中關注 DEI 總體上是一件好事;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一項研究中則發現,企業管理階層多樣性高於平均值,其創新收入高出多樣性低於平均值的企業19%。

 

儘管許多大型企業正在結束DEI計劃,但其轉變主要是將DEI特定計劃轉移到以納入包容性為主,成為更廣泛的人力資本管理戰略;畢竟,許多組織仍然認同DEI對於培育包容性工作場所和吸引多元化客戶群都有其重要性。

 

歐盟則於2024年7月25日正式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 CSDDD),歐盟成員國預計以兩年時間,將指令轉化為國內法律,加上國際間人權訴訟案件愈來愈多,顯示永續發展進程從側重環境面,逐漸擴展至以人為主軸之社會面時,人權風險管理與揭露將更為重要。

 

組織如何面對職場人權侵害事件

 

2024 年底,台灣公私部門相繼發生令人悲痛的職場人權侵害案,主管全國勞動業務之主管機關竟然發生霸凌自殺事件,實在令人費解;

 

另外,標榜以人為本的國際授權連鎖速食業,也發生了主管權勢性侵事件。同時,在永續報告書中承諾遵守國際人權公約和各地法規,主張對任何形式的歧視和騷擾行為採「零容忍」原則,並建立吹哨者制度的高科技產業,也爆發名校高材生疑似遭霸凌輕生事件。


翻閱台灣企業永續報告書,歧視與性騷擾大都屬顯著性議題,也都有人權治理機制,為何還是發生上述之憾事?CSRone 請教於婦女權益與永續發展聯盟理事長李萍,她認為企業申訴管道不能備而不用,如何適時啟動,秉持公平公正處理,於事件發生時及時發揮效用才是重點。


李萍根據優先順序提出四點建議:

(1)企業平常做好完整之教育訓練,可以向外尋覓合適的專業者,結合律法的實務案例向員工宣導;

(2)培養平等共融之企業文化,互相尊重;

(3)建立良好的申訴機制與管道,延攬固定、專任的諮商師及專家,以發揮其效用;

(4)建置規範與軟性的配套措施,包括明確的政策,諮商、輔導與轉介制度等。

 

強化教育訓練 提升辨識能力

 

李萍特別強調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尤其「如何辬識」是最基本的教育。根據實務作業觀察,由於性騷擾有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平等工作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法源,在員工教育訓練上較有所本,也較受重視──例如台泥不僅將性騷擾防治列入新訓教材,且於每年針對性騷擾防治規劃再次回訓。然反霸凌目前尚未有法令可遵循,因此在認知上也較為模糊。


如何定義霸凌?李萍建議參考兒福聯盟根據教育部制訂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所發展的霸凌四要素予以調整:

(1)持續:行為一再持續發生;

(2)侵害態樣:透過某些方法,直接或間接對他人做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

(3)故意行為:個人或集體的故意行為;

(4)損害結果:使他人產生畏懼、身心痛苦、財產損害,或影響對方進行正常職場活動。

 

當組織對於霸凌的界限有共識,才能有明確標準推動反霸凌行動。

 

除了教育訓練之外,形塑企業文化也很重要。對談中,李萍特別提到管理階層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在日常管理中,即應透過語言和行動表明對尊重、共融、沒有任何歧視之工作場所承諾;

 

不僅規劃相關課程,也應積極參與培訓,並以實際行動支持維護尊重和共融工作環境的溝通,帶領組織共創保障基本人權,和諧與確保人身安全的職業場所。

 

李萍說,當企業能常態性的實施教育訓練,並有相關法令制度做依據,員工能夠被教育且將理念付之於行動時,尊重人權的企業文化也就打造而成了。談及企業的人權管理機制,除了明確制定與傳達人權政策,更需確保所有員工了解這些政策,以及違反這些政策的懲戒辦法。

 

尤其需特別注意相關機制是否設置委員會,成員是否囊括相關專業背景成員;有沒有明確時間規範的 SOP(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倫理規則是否嚴實,可以讓員工在申訴過程中,獲得保密的安全維護。


另外,李萍特別提醒企業應重視「權勢性騷」,她認為這是職場上非常嚴重且常見的問題,企業應予以重視,以警示「上對下」管理上的不對等問題。

 

台灣於去年 3 月 8 日正式施行之性騷擾防治法修正草案,5 大變革重點即在於強化保護、嚴懲權勢性騷擾,其中特別增訂「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者,最高可處 60 萬元以下罰鍰,而犯權勢性騷擾罪者,可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並刪除單科罰金之選項」。

 

及時處理與事後預防

 

如果不幸發生霸凌或性騷事件,企業應該如何積極處理及進行事後預防?當員工申訴或通報霸凌事件時,企業應有明確的時間規範,立即啟動調查與處理機制,同時做好保密措施,確保受害者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系統。

 

調查過程必須詳盡,完整記錄所有相關證據和證詞,再根據調查結果,明快公正處理涉及霸凌的員工,並採取適當的懲處措施,而負責之人權委員會,應有三分之一不同性別的委員。


李萍說,這個階段對於受害方的專業輔導非常重要,若企業沒有合適的專職輔導人員,則應該協助轉介並支付相關費用,同時進行調職,以有效幫助受害方處理問題,避免造成二次或更嚴重的傷害,與儘快平復、回歸正常生活。


除此之外,尋求外部專業人員從不同面向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以便跳脫組織內部盲點,重新調整現有管理制度,強化倡議、教育訓練與配套措施,對內安定員工對公司的信心,創建一個更安全、更具支持性的工作場所;對外強化相關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與訊息揭露,以重塑企業形象。

 

盡職調查與揭露的重要性

 

即使 DEI 爭議不斷,但是永續報告書對於人權議題的透明揭露卻是愈來愈重要。除了GRI通用準則,歐盟《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和 CSDDD 都參考了聯合國《工商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和經合組織跨國企業準則(MNE準則),

 

將盡職調查定義為包括政策和管理體系,評估、處理、監測和報告可持續性影響,以及對其進行補救。CSDDD 已經確立了公司盡職調查義務,其核心要素是識別和解決公司自身運營、子公司以及與其價值鏈相關之業務合作夥伴,於運營中潛在和實際不利人權和環境影響。為了遵守該指令,公司必須在其運營、子公司和價值鏈中,識別、預防、減輕並說明負面人權和環境影響。


2023 年台灣對歐盟的出口額為 368 億美元,歐盟已經是我們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同時更是我國最大外資來源。隨著台泥主動依據 CSDDD,並參考聯合國、OECD 指引,以及 ISO 與歐盟永續發展報告準則 ESRS 相關標準,發布該集團首本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報告,預期其他符合CSDDD 門檻的大型企業應將陸續提出對策,優化盡職調查與執行,並強化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與議合。

 

雖然此擬議規則不包括中小企業,然而該指令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支持和保護措施,作為價值鏈中的業務合作夥伴,是可能受到間接影響的,應盡早尋求專業協助,評估未來出口之風險,做好因應的準備。

 

延伸閱讀:

永續顧問洞悉:「大國博弈、小國適應」永續轉型邁入新局!降速或失速? 2025永續領航必看5大注意要點

一文概覽全球能源轉型挑戰:七大領域、25個關鍵挑戰

 

※本文授權轉載自CSRone 永續智庫,原文:從反 DEI 看企業防治霸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