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一瓶水救地球!解渴變容易,奉茶App讓旅人簡單找水,「從小行動改變,就能產生巨大影響力」

一瓶水救地球!解渴變容易,奉茶App讓旅人簡單找水,「從小行動改變,就能產生巨大影響力」
撰文: 樹冠生活/黃筑瑜     分類:S社會責任     圖檔來源:奉茶行動創辦人 黃暐程:「希望啟動全民參與的永續運動。」圖/黃筑瑜 日期:2022-11-24

全台灣每年約使用60億支寶特瓶,其中10億支來自瓶裝水,面對眼下事實, 奉茶行動 創辦人黃暐程發現不少台灣人其實已養成攜帶水瓶習慣,往往買瓶裝水的原因,就是找不到水源。於是,奉茶行動APP便提供旅人一張尋覓水源的地圖,讓隨時補水,即刻解渴成為可能。

目前全台已有超過8,000個奉茶站,APP更有超過20萬人次下載,不只台灣本島,甚至澎湖、金門、綠島等離島都有合作站點,參與著這場一瓶水救地球的環境運動,目前總計已省去超過25萬瓶瓶裝水。

黃暐程說:「談永續好像很高大上,但其實只要從日常小小的行動改變,就能產生巨大影響力。」

奉茶行動APP讓找水更容易。

 

飲水思源:為社會做點不一樣的事

 

說起創辦契機,黃暐程長期為企業推動節能優化策略,2018年時加入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志工,每每參與淨灘,不只發現過程找不到飲水機,更撿到許多隨洋流漂泊世界公民 − 寶特瓶,心想「若能從一開始就讓資源妥善利用,減少瓶裝水生產,就不會有後來廢棄物清運的課題了。」飲水思源,展開奉茶行動的契機。

 

黃暐程參與2018國際淨灘日。(圖片來源:奉茶行動)

 

凡事起頭難,創建奉茶平台,一來必須整合供水的奉茶點,二來也要吸引找水民眾的參與。黃暐程就從台灣早期的奉茶文化找到靈感,從接地氣做起。「為什麼要取名奉茶行動,而不是飲水地圖,其實就比較接地氣啦!」在過往農業社會的台灣,不論田邊、廟宇或商店門口,往往都設有奉茶站,讓過路人歇歇腳、喝口茶,是早期共好共善的人情風景。

 

延續集體記憶與文化傳承,「奉茶」不只讓供水與需水兩方快速了解APP用途,也讓互動更顯自然。「很多店家都認同奉茶的文化,找水的人也因此能更自在地去加水,自然、不刻意,走入生活才是能持續的關鍵。」

 

台灣海岸線時常可見來自海外的寶特瓶。

 

從日常著手,促成全民參與的小小行動

 

重視使用者體驗,奉茶行動以「容易參與」、「有成就感」、「與我有關」作為APP設計的基本原則,廣受好評。因此,最初版本的APP首頁,就呈現行動至今所有人共同累積省下的瓶裝水數量,形塑出全民共同參與的集體感受,讓素昧平生的陌生群眾成為想像的共同體,成為行動的一員。目前第三代更新,則將集體成果轉變為個人力量,讓愛地球更加與我有關。且為了提升使用上的吸引力,也持續優化闖關、任務點數的機制,讓找水行動彷彿出任務,好玩有趣。

 


喝水可以累積點數。

 

「目前8000個站點,約有2000個都是民眾自建的奉茶點。」推行之初,便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全球夥伴關係」作為基礎,開放民眾將私房的加水點登陸分享,促成全民參與的喝水行動,也有不少小型店家主動成為奉茶站,迴響踴躍。然而,成功並非一簇可幾,奉茶行動早期的推動並不完全順利。

 

「要學會等待,等一陣風來,就有可能被看見。」黃暐程口中的風正是2020年總統盃黑客松,經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薦參與,奉茶行動不只榮獲獎項,更得到了與環保署的合作機會,透過開源資料(open data)整合全台各地政府、學校等機關,當奉茶站與日俱增,影響力油然而生,實現獲獎當年「Taiwan can help」的口號,政委唐鳳也公開推薦奉茶行動。

 

奉茶行動於總統盃黑客松獲獎。(圖片來源:奉茶行動)

 

回應ESG風潮 串聯企業與商圈 重拾奉茶精神

 

隨近年ESG漸漸成為企業共識,奉茶行動不只曾與台灣中油與中華電信合作企業ESG專案,由企業提供服務據點成為奉茶站,及鼓勵員工出外旅遊時使用奉茶行動APP,達到倡議與實踐效果,實現共好。去年底,為了擴大社會參與面的可能,奉茶行動在中國人壽的支持下,與全台六個商圈合作,包括台北市晴光、大稻埕商圈;新北市淡水、三峽商圈等,還有台東、花蓮各一個據點,展開三方共善的ESG行動,在永續旅遊的議題上提出新解方。

 

淡水商圈加入奉茶行動。

 

「找水其實不是每天的事,所以要增加社會影響力,我們決定從旅遊與運動下手,商圈合作就是很好的第一步。」因此各司其職,合作模式由企業端提供資金與行動參與;商圈據點提供空間與日常維護;奉茶行動則負責建置水機與水質檢測,組成奉茶小隊,一起推動喝水減碳,其中為了搜集數據化的資料,每台飲水機上也設有計數器,讓影響力被看見。

 

採訪當天已經累積省下479罐瓶裝水。

 

施比受有福,拜訪淡水商圈奉茶點時,盧理事長就說:「希望把淡水商圈的人情味找回來!如果沒有這個活動,我還是會裝一台飲水機,提供過路人使用,這是淡水一直以來的人情,從我小時候就是這樣了。」

 

而建置至今三個月,不只飲水機上統計目前省下的瓶裝水數量為479罐,盧理事長也分享自己看見的溫情:「就有媽媽要找熱水泡牛奶給小孩喝,跟著奉茶指示來到店裡時,會覺得這個行動很有意義,不只幫助旅人,也幫助地球。我甚至也在想,要是省下的瓶裝水統計到1884,那是淡水在清法戰爭時勝利的年份,我就來送價值1884元的產品做活動。」奉茶行動持續擴展影響力,從政府、企業、個別店家到商圈,多邊夥伴關係正在成形,像是撒下在意環境的種子。

 

淡水商圈盧理事長:「光是店內員工,每天起碼省下五、六罐瓶裝水。」

 

要的是喝水,不是瓶子

 

推動奉茶行動,黃暐程意在推起一場「使用代替擁有」的全民運動。「從冰山理論來說,過往循環經濟談的偏向廢棄物變黃金或是減少廢棄物的方式,這就像在處理冰山上的層面,解決線性經濟下的既成事實。而奉茶行動想做的,是推動冰山下的意識,讓人們打從心底在意環境,他才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做出環保的選擇,影響力就能超過單方面的瓶裝水課題,延伸到其他地方。」

 

因而,有了使用代替擁有的思維,就能發現其實生活中許多面向仍有更永續的可能,人們往往需要的是喝水,而非瓶子,服務系統的建置將是未來趨勢。

 

若沒有奉茶行動,常常與飲水機擦身而過。

 

說起奉茶行動的未來發展,黃暐程想持續攜手企業實踐ESG,建立綿密奉茶網絡,邁向全國3萬奉茶站,實現淨零排放從源頭開始的實踐。如此一來,就有機會為臺灣減少1%瓶裝水數量,等同於創造2.3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附量,為環境盡一份力。「勿因善小而不為,其實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參與社會行動。」

 

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不只長時間行動支持奉茶行動,更推薦理念與實踐,過往為奉茶行動進行的效益評估就發現,不只有四分之一的使用者在知道奉茶行動後,開始自備容器並使用奉茶點,更有近九成的民眾表示進入商家裝水後,若看見需要的商品,會進行購買。

 


集滿點數後,還可以換禮品。

 

「過去環境運動都使用比較沈重的溝通方式,雖然有一定影響力,但往往走不久,所以奉茶行動希望透過不沈重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如果你有能力,要不要參與?」跳脫過往的沈重口號,改以好玩有趣的遊戲體驗,匯聚分散四處的社會資源,正逐步實現環境保護的願景。

 

Info
奉茶行動官網
奉茶行動粉絲頁

 

※本文授權自樹冠生活,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