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書之前,讀者可以看一下作者凱特.拉沃斯(Kate Raworth)的身平介紹。她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她讀過政治哲學,也讀過經濟學,畢業後擔任過牛津大學氣候變遷研究所的研究員。她發表過的期刊論文,除了談論氣候變遷,也談性別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除此之外,她還曾在扶貧發展機構樂施會擔任過研究員,她甚至還參加過幾場知名的社會運動,像是「占領華爾街」。看了拉沃斯的生平,我們不得不說,是她這麼多元的跨領域研究才得以激發出甜甜圈經濟學的模型。
經濟學過度重視GDP
到底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出了什麼問題?拉沃斯說,問題出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人們太重視這個數據了,好像到後來經濟學就是為了服務GDP成長而存在似的。
人們會這麼重視GDP,要從上一個世紀四○年代說起,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很多原本休學去從軍的大學生重回學校,加上二戰後全球經濟開始復甦,這些復學的大學生都希望畢業後可以從這波復甦中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所以即使非經濟系的學生也都選修了一些經濟學的課程,經濟學在當時變成了一門顯學。
很多大學順水推舟,為了讓這些非本科系的學生可以輕易就讀懂經濟學理論,於是就開始用圖表簡化經濟學理論。最有名的例子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保羅.薩繆森,為了教導理工科學生讀懂經濟學理論,他把所有總體經濟學理論圖表化,最有名的圖示是「循環流向圖」,這張圖示用水在水管系統當中的流動說明了所得在經濟體中如何不斷循環流轉,於是理工科的這些門外漢一看就懂。
薩繆森將經濟學理論圖表化非常成功,於是他把這些圖表彙整成一本《經濟學》,這本經濟學教科書風行全球,而且隨著新版本上市,書裡的圖表不斷增加,原本初版《經濟學》只有七十張圖,到了一九八○年第十一版上市的時候,整本書的圖表已經新增到將近二百五十張。
小羅斯福總統是GDP重要推手
除了「循環流向圖」,另一張知名的圖示就是GDP,不過真正讓GDP和經濟成長掛鉤的重要推手是小羅斯福總統。二戰之後,小羅斯福為了復甦經濟而推行一系列「新政」,為了證明他的政策是奏效的,於是他開始透過媒體用簡單的圖表教導人民看懂GDP,並且告訴人民如果GDP不斷成長就代表經濟正逐漸復甦。
小羅斯福總統因為GDP成長,民調也跟著水漲船高,其他國家的政治領袖看了有樣學樣,也跟著小羅斯福依樣畫葫蘆,於是接下來全世界都像是被催眠洗腦一樣,一致認定只有當GDP的數字增加的時候才代表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成長。
GDP成長≠經濟成長
拉沃斯說,用圖表解釋經濟學理論,可以讓初學者很容易就領略這個領域的知識,但也因為這些圖表過分簡化理論架構,人們很容易就會忽略每個理論的其他繁雜枝節。
再以GDP當例子,GDP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平均所得水準,看這個數字你只能看到一個平均值,但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平均所得成長往往是來自於中上階級的薪資大幅成長,而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薪資卻一直沒有成長,或者成長幅度低於物價上漲的幅度,於是就導致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底層人民抱怨,他們對經濟成長無感。
去年轟動全世界的電影《寄生上流》談的就是一個貧富差距的真實故事,我們實際去查詢資料就可以發現,在南韓首都首爾的九龍村真的就有一處面積廣大的貧民窟,而且他的區域還不斷在擴張,每次到了市長選舉,九龍村的問題都會被候選人拿出來重新討論一遍,但是選舉過後九龍村的問題又會漸漸地被忽略。原因就出在於南韓是一個高度重視GDP成長的國家,而他的GDP成長主要又來自大型企業的成長,於是政府幾乎把所有資源都投注在這些企業的身上,而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條件卻一再被忽略。
再者,隨著GDP不斷成長,我們的生活環境品質卻沒有得到改善,或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例如為了增加足夠的電力,我們必須燃燒更多的煤炭發電,因此空氣汙染也跟著增加了;為了增加工業用地,把土地使用做了變更,農地變成工廠,卻也因此造成糧食短缺,部分糧食必須仰賴國外進口。
GDP只是基本生活條件之一
於是她提出了「甜甜圈經濟學」的概念,讓我們重新審視經濟發展的目標。在她的理論裡,我們的經濟發展就像是一個甜甜圈的平面圖,是一個擁有同一個圓心的兩個圓圈,裡面那個比較小的圓圈代表的是人類福祉的社會基底盤,外面那個比較大的圓圈代表的是地球壓力的生態天花板。
什麼是人類福祉的社會基底盤呢?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基本的生活條件,如果我們的各項生活條件無法高出這個圓圈,那就代表我們活在貧窮線底下。而拉沃斯在這本書裡列出來的基底盤包括住房、性別平等、社會公平、政治發聲、和平正義、所得工作、教育等等,總共十二項。請大家留意,在她的理論當中,代表GDP的所得工作只是其中一項。
而外圈的地球壓力生態天花板代表的又是什麼呢?他代表的是地球生態可以容忍承受人類破壞的臨界點,如果破壞程度高於這個圓圈,地球就會生病,例如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排放過多氯化物就會導致臭氧層產生破洞,而臭氧層破洞又會導致人們罹患白內障或皮膚癌的機率增加。拉沃斯在這本書裡列出來的地球壓力生態天花板總共有九項,其中包括了剛剛提到的臭氧層破壞和土地利用轉換,其他還包括了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化學汙染等等。
被包圍在這兩個圓圈中間的那個環狀區域就是她說的,對人類而言安全、正義的空間,而且在這個環狀區域裡人類才有可能發展出再生與重視分配的經濟模式。
就像拉沃斯說的,她不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傳統經濟學觀點的學者,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就陸陸續續有大學經濟系的學生站出來抗議傳統教條式的經濟學理論,二○一五年金融海嘯過後,更有一群來自全球三十幾個國家的經濟系學生霸佔當年美國經濟學會舉辦的年會現場,要求把「這些老山羊驅趕下台,並且在未來的日子裡開始將這台世界末日武器裝置重新設定。」
除了學生們的抗議,許多學者也在這幾年提出改革經濟學的著作,像是拉沃斯在書裡提到的提姆.傑克森的《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或是修馬克的《小即是美》都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拉沃斯的終極目標不只是改變傳統經濟學系看待經濟發展的方式,而且期待有更多人重新檢視經濟成長與其他領域的關係。二○一六年開始,荷蘭政府決定以拉沃斯的理論為藍本,打造阿姆斯特丹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甜甜圈經濟學」的城市(https://reurl.cc/Wd2j0k),希望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城市可以加入甜甜圈的行列。
本文轉載自開根好
看更多《甜甜圈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