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重擊下,東協轉口貿易失優勢
美國去年進口太陽能板的裝置容量約55GW(百萬瓩),其中88%來自東南亞,尤其集中在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因此如果美國的「雙反」(反補貼與反傾銷)關稅如期在6月9日生效,預計將對上述4個國家祭出最高3,251%的新增關稅。
美國「雙反」關稅若再疊加「對等關稅」,東協太陽能產品出口將遭受嚴重打擊。美國智庫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亞洲戰略能源金融顧問豪柏(Grant Hauber)指出,儘管目前美國市場強勁的需求還足以支撐進口成本的增加,但如果進口價格一口氣上漲超過250%,那麼東協國家的產品將失去競爭力。
關稅及貿易戰使東南亞國家失去轉口貿易優勢,另一方面卻有機會加快能源轉型進程。新加坡Asia Research & Engagement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麥卡榮(Benjamin McCarron)認為,中國為了緩解出口商的壓力,將透過政策推動及實施計畫,促使東協地區加快採用再生能源。
東南亞掌握轉型契機?專家:越南態度相對積極
儘管馬來西亞向美國出口大量太陽能設備,但目前當地發電來源仍以化石燃料為主,凸顯能源轉型並非單靠硬體就能達成。英國能源智庫Ember去年一份報告指出,東協國家能源轉型腳步緩慢,可能錯過風、光發電成本下降帶來的機會。
資深分析師楊木易(Muyi Yang)表示,東協國家的太陽能產業基本上屬於機會主義,但如果脫離美國市場,反而可以專注在自身的能源轉型,形成一個具有韌性、能抵抗外在波動的新市場,而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將出口導向的市場轉化成在地的潔淨科技革命。
豪柏也提到,隨著風、光發電技術成本下降,東南亞國家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態度。他認為,東協主要國家中,越南似乎最有意願以再生能源滿足電力成長,馬來西亞則傾向於發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而其他國家也都各自有挑戰得面對。
印尼智庫能源轉型研究所(Energy Shift Institute)董事總經理普特拉(Putra Adhiguna)認為,目前太陽發電產能過剩,能讓東協國家撿到便宜,但也有像印尼政府以貿易平衡為優先考量,並以國產化為目標,因此對大量進口持謹慎態度。
※ 本文授權自Reccessary,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