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早已不再只是環保的附屬詞,它已是國家產業升級與企業永續的核心戰略。」銘福集團總經理陳俊銘語氣堅定地指出 ,在全球 ESG 浪潮與礦產資源日益短缺的時代,回收不再僅僅是環保議題,更是攸關供應鏈韌性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要務 。
如今的銘福集團,正從傳統的回收商蛻變為循環經濟的價值鏈整合者,目標是讓每一份廢棄物,不只是被處理,而是能被賦予價值,開啟全新的產業可能 。
不只是清垃圾,銘福的三階段循環哲學
對外界而言,回收似乎只是把廢棄物分類、壓縮、運走。然而,根據市場調查的結果顯示,以南非為例黃金、鉑金、鐵礦石和煤炭的採礦時間已不足50年,這意味著許多礦產資源將面臨耗盡的狀況,顯示資源稀缺已迫在眉睫。
因此在銘福集團的眼裡,真正的核心在於怎麼拆解、怎麼還原、怎麼創造價值。陳俊銘也用三階段的概念來拆解,近年回收產業的轉變。
「過去回收是線性的,你給我什麼我就幫你處理掉,不考慮它是否能再利用,僅是單純處理不讓它變成路上的垃圾。」陳俊銘解釋 。早期廢鐵場什麼金屬、塑膠都混在一起,沒有人花時間去拆解,因為成本高、人力負擔沉重 。「但到了第二階段,我們開始問:能不能從廢棄物裡,把東西還原回最原始、最單一的原料?」陳俊銘說 。
陳俊銘表示,未來資源回收將以「清運、還原、創造價值」三階段,把廢棄物轉化為戰略資源,重塑回收產業鏈 。圖片來源:簡永昌攝影
以廢車處理為例,一台報廢車含有鋼鐵、鋁、塑膠、玻璃、銅線甚至稀有金屬。過去高度依賴人工拆解,耗時且不符成本。銘福為此從國外引進粉碎技術,用設備有效將車子裡的物品分離,如塑膠、橡膠、馬達內的銅片、布類和玻璃。
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們甚至能將原本用於農業篩選玉米的機器,透過專業分析與判斷將它置於回收篩選的環節中,精準分離出薄而細的銅線 ,展現台灣在資源貧瘠下,從「廢」中找「寶」的實力 ,也顯示在陳俊銘的領導下,銘福集團正透過管理、技術與創新,創造機會 。
然而,第三階段的「創造價值」才是銘福集團如今最關注。陳俊銘解釋,物品如果有價值就能被再利用;沒價值,就只能丟掉。 這個階段的核心不僅是分離與提煉,更在於如何促成回收處理業者、製造業與設計業的共同合作,將再生物料真正融入產品設計與製造環節,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 。
他舉例,國際精品近年積極推動永續時尚,不僅推出100%回收尼龍製成的商品 ,更令人驚訝的是,品牌甚至將從回收IC晶片中萃取的貴金屬(黃金、銀),打造成時尚飾品,讓電子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高價值精品 。
印證了陳俊銘所言,回收業過去只是末端,但未來我們跟製造業、設計業站在同一桌,共同討論怎麼設計出既好看、又能大量運用再生料的商品。循環經濟從此不再只是遙遠的環保口號,而是真正能創造利潤、驅動品牌價值,並引領產業轉型的新生產模式 。
從放手到數據:總經理的管理哲學與科技布局
而在技術之外,陳俊銘最在意的其實是如何帶人。他表示,買好的設備都比不上有能力運用的人才。由於在資源回收的領域中,並非手握最好的設備就能搶下話語權,老師傅如何善用技術調整參數、改良並正確操作搭配平日的保養,才是決勝關鍵,這也是為什麼銘福集團能用比別人少一半馬力的粉碎機,卻創造出比別人多一倍的產能。
銘福集團運用AI、大數據、區塊鏈,讓回收從「經驗判斷」走向「數據決策」,提升廢棄物價值 。圖片來源:Parilov via Shutterstock
他的管理哲學看似簡單卻深具智慧,陳俊銘說他經常放手讓團隊去嘗試。他將挑戰拋給團隊,鼓勵他們自主尋找解決方案。陳俊銘認為,我的工作是帶他們去看世界,而不是告訴他們答案。
因此,他經常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不同產業的設備展、國外工廠 ,並非單純採購,而是從中師法與學習,觀察他人的作業模式,思考如何將看似不相干的技術,創新應用於回收領域。這也是為什麼最終團隊能以農業篩選玉米的機器作為發想,導入到資源回收的產線中發揮效益,便是這種開放思維的成果。
然而,放手的管理並不意味著沒有章法。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力短缺問題,特別是回收產業一線人員薪資不如其他行業的困境 ,銘福集團選擇導入 AI、大數據等數位工具,將許多流程自動化。從回收車隊的智慧調度,到即時預測各區域廢料產量變化,AI 與大數據分析已成為銘福日常營運的核心。
「以前我們靠經驗判斷,現在則是靠數據決策,」陳俊銘坦言。智慧物流不僅減少了空車率,也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
在物料分選環節中,銘福旗下的聯福資源導入近紅外線(NIR)光學分選技術,搭配 AI 視覺辨識系統,能高精度分離塑膠、金屬、紙纖等不同材質,大幅減少人工誤判和交叉污染。
陳俊銘笑說,我們以前分到手都破皮,現在機器自己判斷效率更高、價格也更好。這不僅提升回收材料的純度與可用價值,更解決招工困難與品質不穩的問題 。
對於高價值物料,尤其時電動車時代的來臨,鋰電池與電子廢棄物的處理也成為課題。銘福進一步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可追溯回收履歷」,將每顆進廠電池從回收來源、拆解處理到材料提取過程,都具備時間戳與數位簽章,不可竄改且可追查 。陳俊銘強調,現在不是做了就好,而是要讓別人看得見你怎麼做。
在他眼裏,數位轉型對銘福集團而言不只是一場工具升級,更是一場從營運思維到價值主張的轉變,與一場身份的重塑。陳俊銘堅定地表示,我們過去是回收服務商,現在是循環資訊平台與資源管理者。
未來的競爭力不僅是做得更快、更好,更是能預測市場趨勢,甚至主動改變產業的運作模式,為台灣在永續發展的國際舞台上奠定堅實的後盾。
※ 本文授權自創業小聚,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