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重啟!源頭減產、誰為污染買單成兩大爭點,台灣年底提減塑里程碑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重啟!源頭減產、誰為污染買單成兩大爭點,台灣年底提減塑里程碑
撰文: 陳嘉怡     分類:ESG快訊     圖檔來源:Unsplash 日期:2025-08-06

塑膠污染是當今全球迫切面對的環境問題之一。繼去年釜山談判破局後,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INC-5.2)於8月5日至14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目標是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公約,然而針對是否管制塑膠全生命週期、要求上游端減產,仍是產油國與各國互相角力的關鍵議題。

雖然各國在源頭減塑議題上意見分歧,環境部則表示,無論公約談判結果如何,年底仍將推出「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提出新的減塑規劃。

塑膠公約談判再啟,源頭減量仍是最大難題

 

全球塑膠污染日益嚴重,聯合國環境署(UNEP)預估,塑膠產量將從2020年的4.6億噸,到2060年將增加2.5倍,其中超過一半為一次性用品。且回收比例低,全球估計只有10%可以回收。

 

知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近日發表的文章也指,目前全球塑膠污染已達80億噸,從珠穆朗瑪峰頂到最深的海溝,無一倖免。「塑膠危機」導致的健康相關疾病和死亡,每年造成至少 1.5 兆美元(約45兆元新台幣)的健康損失。

 

聯合國環境大會於2022年啟動「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希望建立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應對塑膠污染問題。該條約涵蓋塑膠全生命週期,並特別關注源頭減少塑膠產量、一次性塑膠製品禁限用等議題。

 

2024年底,在韓國釜山舉行的會議,原定是締結全球塑膠公約的最後一輪談判,但因為產油國家和塑膠產業認為,重點應放在塑膠回收利用上,而不是削減塑膠產量,最終談判破局而延期。4日於瑞士日內瓦,展開為期10天的新一輪談判(INC-5.2)。

 

日內瓦會議將關注哪些重點?

 

目前最大的爭議點,仍是產油國不希望被管制塑膠生產跟製造,但塑膠上游端即包括原料、聚合物跟化學品使用。其中包含3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1. 是否涵蓋塑膠的全生命週期?

目前的主席文本傾向於在國家層級採取自願措施。但許多國家卻持相反觀點,表示鑑於塑膠污染的跨境性質,需要在全球層面採取強制性措施來終結塑膠污染。

 

2. 是否減少塑膠生產?

提案包括設定全球目標,減少初級塑膠聚合物的生產。然而,產油國強烈反對這項措施,他們認為,在未來幾年全球化石燃料能源生產需求將下降,屆時塑膠將成為化石燃料的成長市場,若減少塑膠生產,將嚴重衝擊經濟。

 

3. 是否淘汰受關注的化學品和產品?

塑膠中使用了超過16000種化學物質,其中許多對健康的影響目前尚未清楚。部分國家希望逐步淘汰危害最大的化學物質。但塑膠產業組織則表達反對,認為這牽涉複雜的供應鏈及成本。

 

誰來為解決塑膠污染付錢?

 

全球塑膠公約的另一個複雜問題是財務機制。發展中國家的回收體系薄弱,希望透過條約的支持,獲得技術援助和專門的融資機制。已開發國家則更傾向於透過全球環境基金(GEF)等現有平台開展工作。

 

此外,過往與解決環境問題有關的國際資金流向,一直是已開發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但許多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塑膠和塑膠製品的生產國,並從銷售中獲利。如果他們繼續生產塑料,是否應該要求他們承擔責任、支付相關費用?

 

到底誰要來支付解決塑膠污染資金,以及要支付多少才足夠?是否設立專案基金解決資金籌措問題,還是要由全球環境基金承擔?這些都將是日內瓦會議的重大議題。

 

台灣減塑進程?環境部:年底提出減量里程碑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台灣的塑膠循環政策與全球塑膠公約的「減少和替代塑膠製品」、「塑膠產品設計確保再利用及可回收性」、「再利用塑膠轉型循環經濟」及「管理現有污染」等四大面向契合。

 

在減塑方面,今年也開設「減量里程碑許願池」,鼓勵民眾針對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以及零售商品與網購包裝的減量措施提出政策建議,預計意見蒐集至8月底,並在年底提出減量里程碑。

 

賴瑩瑩受訪時也強調,無論此次塑膠公約談判結果如何,台灣年底仍將如期提出「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時程不會受到影響。

 

循環署表示,此次日內瓦會議被視為是塑膠公約協商的關鍵一役,已與海委會組團派員參與,掌握第一手消息。同時,國內也成立「塑膠公約 INC-5.2會議戰情中心」,透過與前方團隊連線,掌握公約談判與制定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