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落幕、非核牌失靈,能源轉型2.0要怎麼突破?
核三重啟公投結果顯示,同意票雖多於不同意票,但因同意票未達投票權人數門檻,最終「不通過」。總統賴清德表示,尊重社會能源多元選擇,將請台電在相關法規公告後,啟動舊核電機組自主安全檢查,並強調未來不排斥先進核能。
不過,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直言相當矛盾,公投否決核三後,核三應如期除役,此說法反而會讓社會質疑能源轉型政策的決心,不過這某種程度也凸顯政府再生能源推動遇到困境。
位於屏東恆春的核三廠。圖片來源:台電
賴清德去年上任後提出「二次能源轉型」(能源轉型2.0),強調除持續推動既有的離岸風電及太陽光電外,也會發展地熱、小水力等多元綠能,並加強深度節能及儲能。然而,近年台灣太陽能與離岸風電開發,分別遇到土地利用衝突、環境爭議及融資等問題,裝置容量增加速度趨緩。湯琳翔形容,現況是「能源轉型負1.0」,面對迫在眉睫的淨零時間表,能源轉型腳步停滯不前,就等於是後退。
若要扭轉現況,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政府應重新思考能源轉型政策的溝通方式,過去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多以「減碳」或「非核」為主軸,社會接受度有限。今年丹娜絲颱風凸顯電網韌性的重要性,建議以「能源韌性」為切入點,強化儲能、社區微電網及防災能力,讓民眾感受到供電穩定,提高對再生能源認同。
新經濟部長上任,能為能源轉型帶來新氣象嗎?
公投落幕後,行政院28日公布內閣改組名單,經濟部長由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接任。他出身財經智庫,過去曾任經濟部次長、國發會主委,推動過2050淨零排放路徑、淨零12項關鍵戰略,對能源議題也有一定掌握度,外界觀察他能否為能源轉型議題帶來新氣象。
內閣改組名單公布,現任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左)將接任經濟部長。圖片來源:今周刊攝影團隊
趙家緯認為,龔明鑫過去對能源轉型政策脈絡熟悉,並與行政院正副院長有較多合作經驗,應能較快進入角色。在深度節能方面,前經濟部長郭智輝任內已有所推動,但在國際關稅壓力下,許多業者仍持觀望態度。此時龔明鑫可利用其經濟學背景,設計結合融資機制的推動方案,例如要求企業承諾深度節能,作為申請關稅衝擊補助的前提,帶動產業能源轉型。
針對目前再生能源的挑戰,趙家緯點出,離岸風3-3期與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目前不夠積極,應提出更明確的離岸風電發展政策,對外釋放明確政策訊號,否則外資恐轉向韓國等其他國家發展,影響台灣在亞洲的離岸風電市場地位。
地熱方面,二次能源轉型規劃2027年地熱發電量要達1GW(百萬瓩)。趙家緯認為此目標過於躁進、短期難達成,甚至壓縮與地方及原住民族的溝通時程,建議龔檢討目標與推動方式,避免適得其反。湯琳翔也指,現況由廠商自行協調地方爭議,容易形成三輸局面,傷害在地、增加廠商負擔,也阻礙能源政策推進,建議政府應有明確的溝通制度或指引。
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圖片來源:台電
要 AI和半導體大廠進駐,卻不要綠電?地方政府的能源矛盾
太陽光電則因地方反彈,使地面型光電幾乎停滯。趙家緯指出,近期地方政府態度明顯轉向強硬,例如桃園市長張善政宣布停止地面光電、僅允許屋頂光電開發;高雄市長陳其邁也在大樹與山光電案爭議後,宣布不再核准地面光電。
湯琳翔指出,地方政府積極招攬輝達、台積電等高科技公司到當地設廠,卻對轄內能否提供足夠綠電的問題置之不理,「很弔詭、矛盾」。目前法規並未明訂地方在綠能發展的責任,能源政策仍主要由中央與公營事業主導,對於強調分散式能源的綠電推動不利。
湯琳翔建議,應該在《能源管理法》或《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責任發展綠能;或在《產業創新條例》中,明確規範縣市政府在開發園區時,須負擔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義務,確保招商與綠電發展同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