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農會實習時,我看清了農業現場的現實面。」史達魯回憶起促使他轉換跑道的關鍵時刻。這個發現讓他毅然投入資訊科技領域,從電腦維修做起,一路考取微軟認證工程師、Cisco講師等專業資格。然而,對美食的原始熱情始終在他心中如暗流般湧動。
絕對味蕾天賦 廚師魂呼喚
「吃到美味時的感動可以銘記終生,會試著想把它做出來。」這種感動成為強大的驅動力,讓他在人生中途毅然走向的內心召喚,投身廚藝領域,與朋友在台北大稻埕開設私廚餐廳。對他而言,料理既是溫飽他人的媒介,更是創作的延伸。
史達魯擁有令人稱羨的「絕對味蕾」,能辨識食材的組成,但天賦僅是起點。「我能辨識風味組合,但經常卡在比例或烹調時機。」不過,工程師背景賦予他獨特的實驗精神:建立控制組與實驗組,理性解構每道菜的成敗關鍵。
「味道不佳不一定是全盤失敗,可能只是鹽量偏差。」這種系統化的味覺分析能力,讓他能成功解構每道料理,逐步拆解、重組,最終完美上菜。
食米教育 永續思考
身為廚師的他,特別重視食材生長環境,因環境會影響口感及味道,甚至對米的選擇都非常高的要求。開設餐廳前,史達魯曾環島尋米,最終鎖定花蓮富里米。「東部日夜溫差大、水溫低,類似日本氣候。」選米過程,他依嚴格標準進行測試,透過食味值鑑定機,客觀評估米的品質。
史達魯對食材的講究不僅止於美味。農推系背景讓他深入關注農業與環境的關係。「水稻田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僅次於畜牧業。」他解釋,水田無氧環境會產生甲烷,甚至還有「效力是二氧化碳兩百多倍」的其他氣體。因此,現在農改單位開始推動的「乾濕交替」種植法,既能節水又能減碳,有些地方甚至還有魚菜共生系統。
史達魯分享近期嘗試「古代米」、也就是「幻之米」的經驗。這種米是二次戰前日本的原始稻種,能長到160公分,像竹子般高大,因種植困難而得名,價格堪比高級牛肉,卻承載著獨特的歷史風味。
私廚裡的風味社會學
作為私廚,史達魯累積了獨特的餐飲社會學觀察。如何為不同客群設計菜單都是一門學問:傳統企業家偏愛精緻化酒家菜,新創老闆則青睞異國食材,所以到各國品嘗各種料理就是他的進修方式。最特別的是相親局,「還要適時拋話題,避免冷場。」他笑說。
面對挑食客人,他自有一套:「事先告知都沒問題,最怕菜上了才說不吃什麼。」這種對細節的注重,延伸至對用餐情境的全面掌握,像是有客人從頭到尾沒吃幾口,史達魯見狀私下詢問,得知身體不適,後續便為她調整適合當天身體狀況的菜單。
既要精準掌控火候時間,又要細膩處理「情緒勞動」,也體現高階餐飲的服務哲學。更多內容,歡迎收聽《自綠生活Action Go!》https://reurl.cc/day8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