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核三重啟公投辯論2》翁曉玲稱核電是「救命電」,林子倫反批重啟核三拖慢能源轉型、把核安風險丟給屏東人承擔

核三重啟公投辯論2》翁曉玲稱核電是「救命電」,林子倫反批重啟核三拖慢能源轉型、把核安風險丟給屏東人承擔
撰文: 陳嘉怡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擷取自中選會直播畫面 日期:2025-08-10

核三重啟公投第二場意見發表會9日登場,正方代表、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從台灣能源結構與缺電危機切入,指核三延役發電雖僅佔6%,卻是「救命電」,不能說不要就不要;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則指出,核三公投是「leave 屏東人 behind 」把核安風險丟給屏東人承擔,重啟核電也可能拖慢能源轉型的速度,強調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國際趨勢。

你可能還想看:

核三重啟公投懶人包》8/23投票前必讀!核安風險、經濟成本、正反立場一次掌握

核三重啟公投辯論》葉宗洸強調孤島電網需核電保障能源安全,曾文生質疑「安全無虞」如何驗證

 

翁曉玲:核三占全國發電量約 6%,卻是關鍵「救命電」

 

核三重啟公投案將於8月23日舉行,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年滿18歲的國民皆具有投票權。

 

9日第二場公投意見發表會上,正方代表人翁曉玲表示,自核三廠5月停止運作,台灣夜間發電高達95%依賴火力。全世界目前僅台灣和德國棄核,但德國有煤礦,且其再生能源有5、6成之多,還可向其他國買電,不會發生大缺電,而台灣96%能源仰賴進口,一旦發生海運中斷,恐面臨大規模停電。

 

翁曉玲稱,核電是全世界公認可負擔、乾淨、低碳且穩定的能源,除了發電過程不會製造碳排,被美國、歐盟視為綠能之外,也不像光電、風電等易受天候影響而中斷供電。核電則不受氣候影響,可與綠能互補。
 

翁曉玲認為,核三廠雖然僅佔台灣整體發電比例的6%,但這6%的電對台灣來講,「這就是一個救命的電,我們怎麼能夠說不要就不要呢?」火力發電造成的 PM2.5 與空氣污染,與肺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與化石燃料相比,核電零碳排、不產生空污,對健康危害更低,若台灣真正可以做到減煤少碳,讓民眾可以多吸一點乾淨的空氣。

 

核三廠位於屏東恆春,全台最後一座運轉中機組核三2號機2025年5月17日運轉執照到期停機。圖片來源:台電

 

林子倫: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全球趨勢,成為台灣「綠色成長造山者」

 

反方代表林子倫認為,在當前國際與區域局勢下,台灣能源政策的討論,應該超越擁核或反核的爭議,並從「能源安全」與「能源韌性」的角度切入。對於如何提升台灣能源安全,他認為,台灣應從單一大型集中式能源核電,轉向更多元、分散、在地化的再生能源體系,以提升能源系統的安全與韌性。
 

針對翁曉玲指全世界都在恢復使用核電,林子倫引用國際能源總署 (IEA)資料指出,2024年全球發電量中核電僅佔9%,再生能源則有32%;最快在2026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超越燃煤,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發電方式,強調再生能源才是全球趨勢。

 

林子倫表示,核三重啟有2大不確定性風險,第一是安全不確定,台灣位於地震帶,已有多位地質系教授提醒核三廠址有先天性地質風險、耐震不足,而身處地緣政治緊張的台灣,不能忽視核電廠遭攻擊的潛在安全風險。第二是成本的不確定性,重啟工程費用龐大且難估算,國際經驗顯示核能電廠經常超支、追加預算,整體成本充滿不確定性。

 

林子倫指,發展核能必須面對核廢料留給子孫的道德風險,將核廢料處理成本、風險和責任轉嫁給下一代;並質疑核三公投是「leave 屏東人 behind 」,把核安風險丟給屏東人承擔,與聯合國SDG不遺留任何一人的永續原則背道而馳。

 

他強調「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在考量機會成本、資源有效配置,以及重啟核三的不確定性後,應將相關資源改投入2050淨零排放的12項關鍵目標,促進台灣能源的多元、在地化並提升能源韌性。台灣新能源產業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群山,成為「綠色成長造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