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延壽為何能減碳? 建築的蘊含碳和營運碳
台灣除了進入超高齡社會,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也有約500萬戶,超過半數。老屋重建成本高、耗時長,並產生大量碳排及營建廢棄物。
內政部今年因此匡列3年50億元提出「老屋延壽規劃」,內政部長劉世芳在記者會上指出,老屋延壽將結合新建築工法、技術與材料,促進營建產業升級,且因無需拆除重建,約可降低60~70%的建築碳排量及大量廢棄物處置的環境負擔碳排,符合淨零建築發展方向。該預算已於4月獲行政院會通過,還待立法院審議。
老屋延長壽命為何能減碳?得先回答建物碳排究竟來自哪裡的問題。成大建築系名譽講座教授林憲德說明,建築從建造、使用到拆除階段,會產生兩種碳排。一種是蘊含碳,為建材製造及運送、營造工程、廢棄物清運等興建過程所產生,占全生命週期排碳約三成;另一則是營運碳,為入住後的能源消耗,如空調、照明、電梯、熱水、烹煮等,占約七成。
「老房子不拆、新房子不蓋,理論上當然就不會新增蘊含碳。」林憲德解釋。至於老屋不拆,能降低多少蘊含碳,林憲德則認為不易估計,「至少要到真正拆除的那刻,才知道(延壽)有多少效益」。
內政部日前提出「老屋延壽計畫」,希望減少拆除重建帶來的高碳排。圖為南港機廠社會住宅。圖片來源:陳昭宏攝
老屋「拉皮」也有碳排 學者:政府補助應聚焦低碳建材
不過,林憲德指出,目前列入內政部老屋延壽計畫的立面拉皮、耐震補強、管線整理、增設無障礙設施等,並不會直接減少碳排,反而可能因為使用了新建材而增加蘊含碳。此外,若要像歐洲國家推動的「被動式建築」把老房子改造得涼爽通風,涉及建物格局更新,實務上十分不容易,「這些老宅格局都定了,很難改變」。
即使加深陽台、改變窗戶位置或大小,讓老宅更涼爽,減少吹冷氣排放的營運碳,但節電效果「是很間接、很小很小的」。林憲德指出,政府補助老宅減碳,應首重減少營運碳,尤其老宅常伴隨著老舊耗能設備使用,冷氣、冰箱、爐台及熱水器等,在市場上都有高效能設備,甚至電梯都能換成「變頻永磁式」,將可節省一半耗能。
內政部早在2023年推出《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手冊》,提供計算建築興建的碳排量,林憲德認為內政部也應提出「整建維護蘊含碳排評估指引」,才能讓各界了解老屋整建維護的排碳放。他表示,相較於蓋新房子,整建、維護是「零零散散」的碳排,但累積起來還是很多。
此外,整建及維護補助也應聚焦在低碳建材、工法使用,才能真正落實減排,例如要求使用低碳水泥、鋼筋,或以塗料取代高耗能的磁磚,並鼓勵導入預鑄工法。
目前內政部已推出自願性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及「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鼓勵業界採用低碳建材與節能設計,並揭露建築蘊含碳及營運碳的等級。林憲德指出,台灣雖尚未像法國那樣強制揭露並設上限,但資料庫、計算工具均已備妥,未來接軌國際並非難事。
※ 本文獲得環境資訊中心授權轉載,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