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一角新增了一條回收衣物處理線,員工們將收回的衣服仔細分類,將仍具價值的布料拆解、清洗、重製,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從這裡開始,那些舊衣便成了下一批時尚單品的原料,一次無聲的循環正在改變整個紡織業的運作方式。
回收衣物變為再生纖維,並繼續投入新衣製作,此循環已成趨勢。圖片來源:Textile Exchange
國際減碳浪潮,對供應商機會與挑戰
所謂範疇三,是企業價值鏈內因供應商供貨、產品運送或使用等間接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隨著全球減碳壓力日益增加,範疇三的碳排放管理已成為企業實現淨零目標的關鍵。
以紡織業為例,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致力於推動紡織業永續發展的國際非營利組織—倡議紡織品牌不僅自身要減碳,還應需著眼於原材料供應、物流運輸和產品使用後的處理。如上述故事中提到的回收計畫,就是體現了「衣到衣[1]」的循環經濟理念,也彰顯了品牌與供應鏈之間的共同責任。
你可能也想看:
一文看懂範疇三管理!供應商不想「被換掉」,就必須掌握這4大碳透明化秘訣
SBTi標準過於理想,微軟、亞馬遜遭除名!放寬範疇三又惹議,CDP等三大框架將成主流框架?
除了紡織業,電子業、建築業、化工業、汽車業…等眾多產業,都開始推動這股範疇三的減碳趨勢。對於供應鏈而言,這波浪潮可能會帶來新的機會與挑戰。
機會:與國際品牌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透過低碳轉型提高競爭力,以及藉由創新材料與技術開發增加附加價值。
挑戰:在於高昂的初期投入、碳揭露及減碳的知識門檻、人才缺少,以及在供應鏈中建立合作的難度。
台灣是出口大國,必須迎接範疇三減碳浪潮。圖片來源:Unsplash
台灣供應商合縱連橫,運用新思維面對浪潮
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擁有大量中小型供應商,具備靈活應變的優勢。然而,面對範疇三的國際趨勢,台灣供應鏈也必須根據在地條件採取創新應對策略。例如,台灣有優秀的AI應用環境,有廠商在設計階段引入在地團隊的AI技術,減少75%以上的打樣成本,不僅節省費用,也能減少資源浪費,達到減碳的成。
另一個成功案例展現在協同合作上。以螺絲業為例,該產業是台灣首批面臨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挑戰的行業之一,但其中超過九成為中小企業。對單一家螺絲業者而言,執行碳盤查與減碳的成本高昂且負擔沉重,因此無數業者選擇上下游串聯,共同聘請一家減碳顧問公司,藉此分攤成本並逐步追趕國際趨勢。
此外,供應鏈的減碳策略不僅限於中上游的協同合作,與下游客戶端的合作也逐漸成為新模式。正如開頭的紡織業案例,供應商透過與客戶共同推動舊衣回收計劃,建立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讓自身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更加穩固。
同時,也有下游大型企業成立供應鏈平台、召開供應商大會,而相對於以前只專注在利潤,現今更重要的是如何一同面對淨零減碳的趨勢。透過整合資源與資訊,為範疇三的減碳目標提供支持,實現整體的碳排放管理與效益提升。
透過舊衣回收,可以減少生產新衣的材料,達到減碳的循環效果。圖片來源:The Sustainable Fashion Forum
業者心聲:現在才做已經來不及了!
然而,供應商是否必須立即投入減碳行動?對許多台灣供應商而言,減碳仍非首要任務,因為日常業務已被大量訂單佔據,難以抽出人力與資源來推動相關計畫。但是,當主要客戶調整經營策略時,供應商若無法快速跟進,便可能面臨被移出合作名單的風險。
大約在兩三年前,某紡織業者曾收到客戶提供的減碳指南,當時他們認為減碳尚且遙遠,並未優先處理。然而,今年情勢驟變,客戶態度愈發強硬,直接要求採取具體行動。在突如其來的壓力下,該業者一度手足無措,只能緊急進行節能改造,例如更換高效能燈具、採購綠電、使用碳權等。
另一家供應商則面臨更棘手的情況。其主要供貨產品線位於東南亞,但總部設立於台灣,負責執行環境相關議題的部門對當地條件不熟悉,難以制定符合客戶需求且適用在地的減碳方案。最終,他們當機立斷選擇與台灣顧問公司合作,於短時間內成功推動海外減碳策略,不僅滿足了客戶要求,還藉此提升自身競爭力。
在範疇三減碳的趨勢下,紡織供應鏈不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主動參與者,從產品設計到廢棄物回收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發揮價值。台灣供應鏈應提前佈局,善用在地資源、國際化與技術優勢,與國際品牌緊密合作,共同建立透明化的碳排放管理體系,並以創新思維解決資源循環中的挑戰。
範疇三管理將不僅是一項環保任務,更是一個全球市場競爭中的決勝點。唯有未雨綢繆、持續投入與敞開合作,才能在這場淨零賽局中,為台灣供應鏈創造新的永續價值與全球影響力。
注釋:
[1] 衣到衣是一種將舊衣物回收再製成新衣物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資源再利用與環境保護。
※本文授權自《南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