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巴黎協定》通過的十週年,也是台灣碳定價政策正式啟動的第一年。十年間,全球碳定價版圖持續擴張。根據世界銀行(2025)最新報告,全球已有43項碳稅以及37個碳交易制度運行中。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驅動下,越來越多中等收入國家,如巴西、印度、智利、土耳其等,也都積極推動碳定價。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COP30主辦國的巴西,於峰會召開之際提議成立一個包括歐盟及中國在內的「開放氣候聯盟」(Open Climate Coalition),期望整合各國排放交易制度。 在這股全球浪潮的推動下,台灣也終於邁入碳排有價的時代。歷經多年的討論與立法,碳費制度於今(2025)年正式上路,受管制對象需於今年開始試申報,並在2026年依據2025年排放量及適用費率繳納碳費。
隨著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與淨零轉型成為全球共識,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已成為企業不可迴避的核心議題。這股ESG趨勢,已不只是停留於倡議階段,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驅動。
全球經貿局勢震盪,美國對等關稅使企業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過去仰賴成本優勢與供應鏈效率模式,正被地緣政治與貿易規範重新定義,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上路,碳足跡成進入國際市場的門票。在這波轉型浪潮下,桃園市作為全台製造重鎮,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人才不足、技術斷層、資源缺乏等困境,難以輕易應對智慧化與低碳化的雙軸升級挑戰,桃園市政府攜手產官學研成立智慧產業學院,以系統化人才培育與產業輔導機制,補足企業轉型所需底氣,協助建立面對國際關稅與淨零壓力的韌性。
全國工業總會2日發表2025年白皮書,針對美國加徵關稅、地緣政治衝突升溫等挑戰,提出四大當務之急。其中在檢討能源政策方面,工總指出,8月核三公投結果顯示台灣社會並不排斥核電,應檢討能源政策、重啟核電,並喊話「漲工資不漲電價」。 為降低美國關稅衝擊,工總也建議明年將開始徵收的碳費,應緩徵二年,與台版CBAM同步規劃。對此,環境部強調碳費會如期上路。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EU CBAM)將於2026年正式實施,台灣也正研議台版CBAM,環境部今(24)日表示,預計明年啟動台版CBAM試申報,並於2027年第一季申報納管產品前一年度的碳排放量,首波聚焦水泥業及鋼鐵業產品。 目前歐盟購買憑證日期延至2027年,國內碳費扣抵比例也未明確,但環境部長彭啓明強調,不會讓國內企業面臨與歐盟CBAM和碳費重複繳費。
為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碳關稅近來成為台灣、澳洲關注的焦點。我國環境部日前透露,最快將於明年啟動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試行;同時,澳洲獨立智庫「氣候與能源金融」(CEF)也提出打造「亞洲版CBAM」的構想,建議由澳洲政府主導,攜手中國、日本、新加坡與韓國,共同推動碳定價制度,進而帶動數千億美元規模的綠色經濟成長。
儘管歐盟CBAM擬延後上路,英國仍把握時間對接彼此的碳市場。雙方19日達成協議,將建立一套符合各自碳排放交易體系(ETS)的規定,包括設定豁免碳關稅條件、承認彼此發放的碳排放額等,確保減輕雙方碳貿易壁壘的衝擊
今周刊編按:歐盟於 2025 年 2 月 26 日發布最新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簡化方案草案,將正式課徵時間從2026年延至2027年,並針對中小型進口商提供豁免條件、簡化申報流程,以及加重對違規企業的罰款。歐盟也統計,歐盟境內97%碳排放來自不到20%的企業,此次修正案將CBAM碳關稅壓力集中於高排放企業,可降低中小企業負擔,同時確保減碳機制仍具有效性,以遏制碳洩漏。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衝擊各國產業淨零轉型,賴清德總統昨(24日)強調,二○五○淨零轉型是台灣的目標,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政府會滾動式調整策略,做產業後盾。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台灣減碳企圖心不會改變,明年五月碳費徵收將如期上路,但會視美國關稅政策,再盤點是否額外輔助企業。
當各國企業組織仍在適ESG合規新常態時,歐盟卻於 2 月 26 日拋出了一顆「永續震撼彈」—「歐盟永續簡化綜合套案」(EU Omnibus)。這不僅是歐盟永續相關揭露法規的調整,更是將全面改寫全球永續發展遊戲規則的訊號。 本次「歐盟永續簡化綜合套案」的提案旨在簡化企業永續報告,其主要公布了包含 Omnibus I 與 Omnibus II 二項的主要立法提案;該提案影響層面廣,其中尤以《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3D)、《歐盟永續分類法》(EU Taxonomy)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 4 大項內容最為令人關注,本文將透過重點解析,帶領企業組織逐步掌握關鍵變革,評估潛在影響,並制定前瞻性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