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均溫創百年新高 8測站皆破紀錄
陳怡良表示,今年台灣平均溫度將成為1897年以來最熱的一年,平均氣溫為24.97度,比百年平均年高出1.66度。今年1至11月平均氣溫比氣候值高出1至2.4度,僅12月與氣候值相比低0.5度;而全球年均溫有可能再創下188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超過去年剛創下的紀錄。
陳怡良說明,統計至12月29日止,全台年均溫為設置24.97度,超過2020年的24.91度,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淡水、新竹、台中、日月潭、台南、成功、台東、大武等8站,年均溫均創下該站最高溫紀錄。
你可能也想看:
【圖表】2024地球總體檢!揭氣候7大關鍵數據,我們還來得及拯救地球嗎?
2025元旦新制》碳費開徵、嬰兒食品禁標「優於母乳」,5大重點一次看
雨量方面,台灣年累積雨接近正常,但降雨分布不均,今年春雨及梅雨偏少,夏季及秋季則因颱風降雨影響而偏多;今年氣溫極端偏暖,降雨主要來自颱風,梅雨季前雨量偏少,梅雨季後因颱風雨量偏多。
陳怡良指出,今年1月雨量未達到氣候值5成,2至4月雨季雨量偏少,雨量約為氣候值的8成,5至6月梅雨季偏少,雨量僅達氣候值的6成,7至8月夏季有凱米颱風,9至11月秋季有摩羯、山陀兒、潭美、康芮、銀杏、桔梗、天兔、萬宜等颱風,12月雨量正常偏少,雨量僅達氣候值6成。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今年台灣平均溫度將成為1897年以來最熱的一年,平均氣溫為24.97度,比百年平均年高出1.66度。胡瑞玲攝
颱風部分,陳怡良說,今年西北太平洋生成26個颱風,比氣候值25.4個多,今年發布4個颱風警報,其中3個颱風登陸,包含凱米、山陀兒、康芮。
陳怡良表示,今年秋季總計有15個颱風生成,為史上第3多,統計1958至2024年9至11月北太平洋西部海域颱風生成數,氣候平均有10.8個,其中1964年有19個最多,2024年15個為第3多。
今周刊編按:在全球暖化方面,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數據,截至11月為止,全球均溫為15.28度,比百年(1901-2000)平均高出1.28度,足足比去年同期高出了0.11度,也是自1850年以來最高溫的紀錄。
根據《衛報》報導,根據保險賠付資料分析,2024年全球十大氣候災難共造成了2,290億美元(約新台幣7.5兆元)的損失,並導致超過2000人死亡,其中有四分之三發生在美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今(31)日發表的新年賀詞中表示,「我可以正式報告,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個致命的高溫十年。過去十年中,最熱的十年全都發生在這段期間,包括2024年。」
他強調,「我們的氣候正處於崩潰的狀態。我們必須盡快擺脫這條毀滅性的道路,時間不多了。2025年,各國必須大幅減少排放,並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轉型,讓世界走向更安全的未來。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反聖嬰影響偏弱,雨量偏少
未來一季,目前12月份海表面溫度距平;觀看聖嬰指標關鍵區域,目前熱帶中東太平洋附近海溫偏冷,反聖嬰現象雖有發展,但強度偏弱,預測2025年春季之後將回復至正常。
由歷史資料分析顯示,反聖嬰隔年1至3月的台灣氣候,有氣溫略偏低、西半部雨量偏少、東半部雨量偏多的特徵,但不同的反聖嬰年份對台灣的影響程度不同。
陳怡良說,檢視該署及各國數值模式的預報,經綜合研判,2025年1至3月各地平均氣溫以接近正常的機率較大,雨量則為正常至偏少。
陳怡良指出,反聖嬰持續發展,但強度偏弱,未來氣溫正常但與氣候值相比仍偏高,雨量正常偏少。雖然全球暖化下年均溫再創新高,但1、2月仍是平均氣溫較低的月份,同時也常有極端低溫發生的機率。
另外,陳怡良提醒,民眾在冷氣團或寒流影響期間,適時做好禦寒措施,使用瓦斯熱水器等應注意室內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此外,冬季大氣穩定,境外移入或境內產生的汙染物不易擴散,易造成細懸浮微粒濃度偏高,空氣品質不佳的情況,敏感族外出需注意防護作為。
另外,陳怡良指出,氣象署為服務民眾對氣象科學有進一步認識,推出「雲寶問天氣」系統,今年12月18日更推出語音諮詢服務,讓民眾能隨時隨口解決氣象科學疑問。
延伸閱讀: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