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外部成本高達25兆美元
報告指出,全球過去30至50年間,所有評估指標均顯示生物多樣性每十年下降2-6%。目前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短缺或水質下降、糧食不安全、健康風險增加及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地區。
鏈結評估中使用的關鍵概念和定義。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此外,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也對經濟帶來巨大衝擊,2023年全球年度經濟活動中,中度至高度依賴自然的產業總值約為58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50%以上。
然而,化石燃料、農業及漁業部門每年未納入決策的外部成本高達25兆美元,直接損害生物多樣性的私部門資金額達5.3兆美元,而加劇生物多樣性損害的公共補貼每年高達1.7兆美元。
報告強調,以生物多樣性、水資源、糧食、人類健康和氣候變遷之間綜合效應為重點的情境,對全球政策目標,如永續發展目標,能帶來更多效益。各自孤立的政策方針和只重視單一要素的行動會限制達成各項政策目標的效益。
預期未來每個鏈結情境原型對每個鏈結要素的平均影響程度。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在資金方面,全球每年改善生物多樣性狀況的支出約2000億美元,距離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需求的年度資金缺口仍高達1兆美元。
同時,達成永續發展目標的資金缺口估計至少4兆美元,尤其對於高負債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生物多樣性流失帶來的經濟影響更為嚴重。
報告最後也強調,願景與集體行動是實現轉型的核心,呼籲透過結合原住民知識、社區合作及政府支持,不僅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更能在各項鏈結要素中創造協同效益,為未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鋪平道路。
台灣已對地景與海景途徑提出方案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教授李光中、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孫夏天共同表示,報告多次提到「地景與海景整合途徑」(Integrated Landscape and Seascape Approaches, ILSA),作為在氣候變遷背景下協調生物多樣性、水、糧食及健康等多元要素之間衝突的有效因應方案之一。
該途徑強調社會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連結性,促進多元利害關係人和部門的長期協同經營,以實現環境、社會及經濟目標的綜效。
該報告提出超過11項生物多樣性因應法案,例如B01: 地區性保育 B02: 城市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B03: 生態農業 B04: 鄉村地區的生態系統適應方案 B05: 森林景觀恢復 B06: 沿海與海洋系統的恢復 B07: 內陸水域系統的恢復 B08: 野地重建 B09: 地景與海景整合途徑,且專家尤其B09與台灣情況相符。圖片來源:IPBES《氣候變遷下生物多樣性、水、糧食和健康鏈結評估報告》
本報告指出,在70多種可能的有效因應方案中,有24種方案可以同時對應5個以上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其中包括地景與海景整合途徑。
具體案例如巴西亞馬遜地區,在落實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土地所有權後,森林砍伐大幅減少,成功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並促進永續管理。
專家指出,在台灣「里山倡議」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的主題下,我國已有許多有關地景與海景整合途徑的研究和實務範例,並已受到國際重視和採用,未來可更強化國內外關於地景與海景整合途徑的經驗擴展和交流。
台灣推動「國土綠網」變革勢在必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鍾國芳則指出,鏈結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迄今最具雄心的承諾,強調當前主流價值觀與制度與永續發展背道而馳,轉型變革已成必要。
來自42個國家、超過200位跨領域學者的研究顯示,轉型變革雖困難但可行,其關鍵在於團隊合作與政府的全力配合。
對於台灣而言,生物多樣性的挑戰包括外來種入侵(如流浪犬貓)、能源政策(如光電導致棲地改變)及海洋生態危機(如珊瑚白化、棘冠海星爆發及海洋保護區劃設不足)。
鍾國芳強調,「轉型變革」需要即刻可行的政策與行動。例如,在台灣推動「國土綠網」的過程中,跳脫傳統保護區思維,整合多方資源以恢復生物多樣性,為「轉型變革」提供了一個可行的典範。
報告完整內容,可參考:IPBES《氣候變遷下生物多樣性、水、糧食和健康鏈結評估報告》(Nexus Assessment Report)